摘要:
科技界在追求量子计算的终极目标——实现高效、无误的运算——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谷歌量子AI团队通过引入表面编码逻辑量子位的概念,成功地抑制了量子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率,这一创新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正文:
量子计算的潜力在于其能够以传统计算机难以企及的方式处理复杂问题,从而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然而,量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量子位(qubits)的不稳定性和错误率的高企。谷歌量子AI团队最近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何通过增加物理量子位的数量来显著降低错误率,这是迈向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重要里程碑。
在经典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即以0或1的组合表示信息。这种设计允许通过简单的复制机制实现错误检测与纠正。然而,量子计算依赖于量子位的叠加状态,即同一时刻可以同时表示0和1,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复制变得不可能。因此,量子计算错误管理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谷歌量子AI团队提出了表面编码逻辑量子位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通过在多个物理量子位上编码信息,构建了一个逻辑层,旨在保护信息不受错误影响。通过这种编码策略,即使部分物理量子位出现故障,逻辑量子位仍能保持稳定,从而降低了整体错误率。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款包含72个量子位的芯片,通过两种不同的编码策略对单个逻辑量子位进行了编码。第一种策略使用了17个量子位,包括9个数据位和8个辅助位,用于一次纠正一个错误;第二种策略则使用了49个量子位,包括25个数据位和24个辅助位,能够从两个同时发生的错误中恢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物理量子位数量的增加,错误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改善幅度相对较小。
经过25个周期的测量,研究人员发现,使用17个量子位的系统每周期丢失逻辑量子比特的概率为3.028%,而使用49个量子位的系统这一概率降低至2.914%。这一结果证实了通过增加物理量子位数量来抑制错误的有效性。此外,谷歌量子硬件总监朱利安·凯利指出,尽管当前的实验并未主动纠正错误,但只需跟踪逻辑量子位的状态即可实现所需的结果,这标志着在量子计算错误管理领域的重大进展。
此次研究成果不仅对量子计算领域的基础研究构成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谷歌计划在未来开发出包含100万个物理量子比特的机器,能够编码1000个逻辑量子比特,以期实现与经典计算机的协同工作。此外,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坚信,量子计算机将对科学研究、可持续技术发展乃至新药研发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
谷歌量子AI团队的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量子计算错误管理技术的成熟,更为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突破性进展预示着量子计算在解决复杂问题、加速科学发现和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