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晨曦 编辑整理 | 当前投资领域,AI领域热度正盛,堪比2005至2006年间互联网投资热潮。过去十二年间,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投资回报中位数高达43.4倍,而眼下,大模型驱动的数字化公司亦将展现出类似的潜力。
界面新闻:当前,您的投资焦点是技术突破,还是着重于应用与商业化的实现?
张晨曦:现阶段,我们的关注点更多在于技术层面。
生成式AI引领的技术革新,被视为互联网革命后的又一重大技术浪潮。相较于互联网,AI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自2018年Transformer架构问世以来,不足五年,技术本身仍有诸多待挖掘之处。
张晨曦:主要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成本问题,大模型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高昂,大多数应用场景直接采用大模型成本偏高。其次,大模型自身的稳定性,包括记忆力、多模态能力、一致性与对齐问题,以及功能稳定性,均需进一步优化。
张晨曦:特定行业的特定需求存在,但无需依赖专门的垂直模型实现。未来,大型模型将作为基础,行业提供私有数据,通过低成本、快速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应用。这与云服务模式相似,形成公有云与行业客户的生态系统。
张晨曦:当前AI领域的独角兽估值虽已上升,但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若确信AI将孕育出与互联网媲美的庞大产业,它将诞生如Google、Meta、苹果等规模庞大的企业。同时,AI创业门槛与市场流动性限制了新玩家的进入。
张晨曦:中美创业者均在探索AI边界,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应用探索,发展迅速。美国创业者则对通用人工智能(AGI)持有乐观态度,坚信其将在未来四至五年内临近转折点,形成共识。而中国部分创业者仍在讨论生成式AI是否为趋势,行业聚焦应用与商业化,缺乏对未来技术深度与进化方向的统一认识。
张晨曦:最显著的信号是AI技术变革的潜力被严重低估,与2005至2006年互联网投资相似,AI领域未来潜力巨大。最大的噪音在于过度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忽视了技术本身的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
张晨曦:面对AI技术的不断进化,我最为关注的是高阶智能体如何影响人类的传统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