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城市“赋能” 智能化建设需解决三大问题
作者头像
  • 李开复老师铁杆粉丝
  • 2018-09-20 12:36:59 1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关键词。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并且在“十三五”规划中被视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些新兴技术的支持。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上海对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静安区被指定为上海唯一的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静安国际大数据主题论坛上,静安区区长陆晓栋指出,数据将在城市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包括决策、管理和创新等方面。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在论坛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Leon-Garcia教授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应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挑战,如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他提到,预计到2050年,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因此资源消耗将十分巨大。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据记者了解,中国已有29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物联网平台、数据中心、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等多个方面。上海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静安区获批成为大数据国家综合试验区,市北高新园区则成为全市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具体而言,大数据如何改变城市?市北高新集团总裁陈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制造业更加智能化。例如,数字机床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大数据还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的新模式。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副总裁卢勇也表示,大数据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支持。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企业参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人才成本高、项目周期长等问题。

同济大学郑惠强教授认为,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打破体制障碍以及解决人才和研发水平的问题。他指出,建设智能化城市的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安全、美好和舒适,而不只是单纯的城市化目标。此外,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也需要打破。在人才和研发水平方面,中国在AI领域的杰出人才数量有限,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也有待提高。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中国AI领域的杰出人才不足千人,全球投入较高的企业中只有华为进入全球前二十名。在研发水平方面,尽管中国AI领域的论文产出量在2017年排名全球第一,但在企业论文产出方面,国家电网公司是唯一一家跻身全球前二十的企业,其论文数量远低于微软和IBM。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李开复老师铁杆粉丝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智能化三大解决数据建设城市问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