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全球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依靠数据致富的个人和企业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许多新兴的世界500强企业,如脸书和阿里巴巴。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个人数据滥用的反对声音日益高涨。
美国科技创新公司Crown Sterling的首席运营官约瑟夫·霍普金斯(Joseph Hopkins)在其新书《未来将改变的生活方式》的发布会上向媒体表示:“近期,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数据滥用事件或大规模数据泄露案件发生。”
这些事件并非空穴来风。例如,今年八月,美国信用评估巨头Equifax因两年前的数据漏洞事件被罚款6.5亿美元。而今年7月12日,脸书因不当处理用户信息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罚款50亿美元,这也影响了公众对数据安全的看法。
霍普金斯总结说:“实际上,许多互联网公司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和销售用户数据。”
早在2011年,就有传媒学者警告称,脸书将用户视为产品而非客户。直到今天,反对数据滥用的声音才达到了顶峰。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黑帽大会上,一款名为TIME AI的加密产品首次亮相。与传统的基于质因数分解的加密算法不同,TIME AI利用时间、音乐等多种维度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破解难度达到量子级别。
在数据确权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TIME AI的出现增强了人们对数据安全的信心。作为主要开发者之一,格兰特也为企业和消费者提出了重新掌控数据的四个步骤。
物联网供应商可以通过智能家居设备等隐蔽手段收集大量用户信息。他们将这些信息出售给第三方,第三方则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趋势预测。这些行为通常隐藏在服务协议的法律条款中。
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不仅智能家居设备在进行数据挖掘,搜索引擎、零售商和社交媒体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活动。
数据采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尤其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向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仅是促成交易,更是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关的组成部分。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数据被获取,但仍有很多人不清楚具体被收集了哪些数据及其范围。我们每天的位置、浏览器历史和点击记录都被记录下来,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指纹,从而构建出个人画像。
更进一步的是,许多网站会在用户的系统中留下Cookie(网络跟踪器),记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和购物偏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前五万大流量网站中有482个安装了跨网站追踪器,能够记录用户的全部在线行为。
互联网供应商出售用户的上网记录,社交媒体网站也将个人信息卖给广告商。这些只是数据变现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数据挖掘和利用正在幕后进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这种侵犯用户权益的行为将会更加猖獗。
当前的一大问题是“粘性合同”。为了享受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我们必须接受其服务条款。这意味着我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必须满足网站的各种要求。这种现象类似于“浮士德交易”,既难以避免,也难以解决。
NBC新闻曾报道过,数据泄露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严重。一项由IBM安全部门资助的研究显示,每条数据丢失的成本从141美元上升到148美元,增幅接近5%。医疗行业的数据丢失成本最高,达到408美元,是平均水平的三倍。
为了避免更多的数据泄露事件,现有的数据管理模式必须得到改善。虽然目前有一些公司从中获益,但所有企业都应从当前的“凑合”的数据安全模式转向更为严格的数据保护模式。
这种转变就像是一种进化需求。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愿意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例如,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搜索引擎引流或积极运营社交媒体平台。长远来看,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目前的情况是一种不公平且不可持续的权利平衡。大多数公司依赖他人或他公司创造的数据获取高额利润。更糟糕的是,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反而使用户和企业面临更大的网络风险。这不仅威胁到个人安全,还损害了知识产权。
如果我们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识到数据确权对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前者更关心隐私保护,后者则将数据安全视为一种投资。数据泄露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还严重损害企业声誉。
美国知名连锁超市Target因2013年的数据泄露事件失去了大量忠实顾客。许多消费者对其延迟公布该事件的行为感到愤怒,甚至取消会员资格以示抗议。
这些事件凸显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数据确权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数据的价值和主权应该归还给数据的创造者。
未来,数据的流动将像双向车道一样。只有在互联网公司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并让用户掌握数据变现利益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获得用户的授权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处理和交易。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无懈可击的数据保护措施,企业才能真正避免因数据泄露造成的损失。
单纯从善恶角度看待数据操控及其不安全性是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当前,市场驱动的经济形态决定了效率导向的趋势。然而,在出现了将数据主权归还个人或组织的数字工具之时,我们或许正迎来一个重新掌握数据主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