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正在对全球的消费、流通、分配、经济运转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管理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会展业非常重视数据的应用,但在从传统数据向大数据转型的过程中,该行业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近年来会展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大数据尚未能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相较于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直接收益模式,会展业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深化。许多会展企业专注于收集和存储数据,却忽视了数据分析对于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会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至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分析和利用数据。那么,会展业应如何挖掘会展大数据的价值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海捞”数据的优势。例如,通过网络搜集到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数千个展会的基本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过去几年内全国举办的各类会议数量。由于目前缺乏官方的统计数据来源,这种做法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加强与其他数据库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会展业的数据利用率。通过展示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可以充分证明会展业的服务功能及其理论和学术价值。会展业通常被认为具有“1:9”的经济拉动效应,即通过会展活动带动城市的生活消费。实际上,会议和展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相关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比如思想交流、信息传递、技术合作等。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大数据支持来推动发展。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借助特定的技术手段,有效处理大量随着时间累积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以及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会展业的大数据主要体现在通过追踪观众的行为轨迹,服务于商贸配对和精准营销。然而,在拓展营销渠道和评估营销效果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数据的专业化分析。即使在技术手段上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收集,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数据分析,就无法实现大数据的最大效益。
大数据的一个主要用途是预测,即基于消费者洞察的分析和推断。因此,在产品研发和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偏好的分析。具体到展览领域,大数据在“展览立项”分析上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数据产生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以往对数据的简单应用是一种浪费,各行业已经开始系统地挖掘数据价值。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挖掘的计算理论、实时数据采集和流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总之,智慧会展顺应了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市场需求的体现。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使会展业变得更加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