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起,我国开始发行大额存单,但直到1997年,央行暂停了其发行审批。直到2015年,央行发布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大额存单才正式重启。如今,大额存单的发行机构已从最初的9家增加到1197家,发行量也从每季度不足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第一季度的4.44万亿元。
从数据上看,自2015年大额存单重启至2017年底,其发行量一直较为平稳。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大额存单的利率仅比基准利率高出约40%,相较于保本理财产品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其次,大额存单的起投金额较高,最初为30万元,后降至20万元,但对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仍然偏高,因此主要面向机构客户;最后,尽管2016年3月推出了大额存单转让功能,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第三方转让平台,且各银行的转让要求各异,导致大额存单的流动性较差。
然而,自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大额存单的发行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过去一年中,2018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的发行量分别同比增长了95.68%和97.33%,创下历史新高。此外,随着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P2P和股市等风险投资表现不佳,部分投资者转向无风险投资,大额存单的市场需求逐渐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大额存单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目前仍受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约束。以6个月期限的大额存单为例,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6个月期限的大额存单利率始终低于2%,而市场化利率如SHIBOR则波动较大,两者差距最高可达2.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