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口罩成为了市场上的最大需求之一。然而,如今口罩依然供不应求。2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疫情原因,全球面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长期短缺,需求量达到平时的100倍,价格更是上涨了20倍以上。
这小小的口罩,其产业链几乎反映了所有商业成就,包括产能、供应、物流和分配。面对巨大的口罩需求和当前的短缺情况,互联网大数据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据中国报告网引用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口罩产量从2011年的25亿只增加到2018年的45.4亿只(人均3.24只),年产量占全球的50%。尽管这一比例看起来很高,但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佩戴口罩的习惯,如果不是因为雾霾等原因,口罩的需求一直较低。因此,口罩产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大部分产品出口。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需求迅速累积,但由于春节假期,许多问题相继爆发: 1. 产能不足且无储备:官方公布的最高产能为每天2000万只,但由于需求长期不足,口罩生产并未饱和,也没有储备。加上口罩有保质期,医院和地方也没有储备习惯。一旦需求突然增加,产能很难跟上。 2. 原材料供应不足:口罩生产需要熔喷布、无纺布、松紧带和钢丝夹等材料。春节期间,许多厂家放假,原材料供应不足。实际上,中国并非缺乏原材料,而是缺少有效的供应链渠道。 3. 物流停运导致运力不足:春节期间,大部分物流公司放假,只有少数几家如邮政、京东、顺丰仍在运营,导致运力严重不足。
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全国性的口罩短缺。
最初,口罩需求主要来自湖北的医院,但捐赠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阿里巴巴等企业通过全球物资供应平台,将个人需求与供应对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真正解决口罩短缺,关键在于恢复口罩生产企业的产能。
1月30日,以启信宝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介入,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找到口罩生产企业及其资质。启信宝掌握全国2.1亿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工商信息,通过数据清洗,确定了全国576家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的口罩企业。此外,启信宝还筛选出7679家其他防护物资供应企业。
随着形势的发展,启信宝的查询平台得到了官方媒体的认可,成为权威查询入口。平台不仅提供口罩生产企业信息,还涵盖了原材料供应商和物流公司的信息,实现无缝对接,提高效率。
大数据在口罩产业链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启信宝的后台显示,访问平台的用户不仅有实际购买需求,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物流公司。这些需求通过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解决了供需矛盾。例如,中石化的“英雄帖”通过大数据平台得到了有效回应,实现了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有效匹配。
大数据平台不仅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疫情初期,中国口罩产能尚未完全饱和,供需匹配不完善。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对接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口罩供应。
这些由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效率。在公共安全和卫生事件发生时,大数据平台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而非传统的方式。
这些改变虽刚刚开始,但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