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财政部发布了2019年度102个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算报告,其中包括“三公”经费的详细数据。这是地方政府连续第十年公布此类信息,参与公开的部门数量从最初的90个增加到了102个。公开的内容也从简单的数据展示发展到更加注重绩效和工作成果的呈现。
据统计,2019年地方本级“三公”经费预算为81.1亿元,实际支出仅为48.74亿元,相比预算减少了32.33亿元。具体来看,因公出国(境)费用减少了2.6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费用减少了25.45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了4.19亿元。这表明“三公”经费的决算相比预算下降了约40%,缩减力度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自2011年以来,地方本级“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持续减少。2011年预算高达94.28亿元,而2018年预算降至57.06亿元,不足2011年的六成。与此同时,决算金额也从2011年的93.63亿元减少到2018年的39.92亿元,不到2011年的一半。这些数据表明,地方政府正在逐步实现“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的目标。尽管每年仍有预算安排,但大多数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倾向于节省开支,使得“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比例逐年降低。例如,2011年实际支出占预算的99.3%,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降至70%以下,2019年更是降至60%左右。
统计显示,102个地方部门中有98个部门2019年的“三公”经费决算低于预算,其中10个部门的决算降幅超过了50%。有1个部门的决算与预算持平,另外2个部门的决算则超过了预算。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办公室的“三公”经费预算为83.23万元,实际支出仅为1.98万元,只用了预算的2%。该部门在2019年未安排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预算为80万元但并未实际发生,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费也有所减少。尽管如此,该部门2019年的“三公”经费支出仍比2018年多了0.45万元,主要原因是车辆老旧导致维修费用增加。
另一方面,国务院参事室和商务部的“三公”经费决算分别超过了预算。国务院参事室2019年预算为349.89万元,实际支出为366.65万元,增加了4.79%。商务部的决算为6374.84万元,比预算多出了879.37万元。这两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费和公务接待费的决算都低于预算,但因公出国(境)费用超支较多。国务院参事室因公出国(境)费用超支25.1万元,商务部超支992.24万元,总体上,这两家单位的“三公”经费决算仍高于预算。
“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以及公务接待三项费用。地方本级部门在“三公”经费上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费和公务接待费上。随着对外开放职能的增加,因公出国(境)费用的变化相对较小。2019年,地方本级“三公”总决算比预算减少了32.33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转费和公务接待费共减少了八成以上,因公出国(境)费用仅减少了2.6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三公”经费虽然可以作为评估政府开支是否合理的一个窗口,但其减少并不意味着一定更好,应从部门职能变化和经费使用绩效的角度来综合考虑。
(改写内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