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研判待发挥雷达作用大数据共享管理仍需统筹强化
作者头像
  • 黄敬闲
  • 2020-08-12 07:14:18 2

昨日,深圳市政协召开了六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深圳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次会议是在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调研和走访之后召开的。会议期间,深圳市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组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并提出了26条具体的建议。

市卫健委和市应急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对报告和委员们的建议进行了回应。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强调,要进一步聚焦深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广泛凝聚共识,展现委员们的责任担当,推动该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疫情情况

截至8月10日24时,深圳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65例(含境外输入42例),其中累计出院459例,死亡3例,在院治疗3例;累计发现无症状感染者48例,其中境外输入40例,目前在医学观察中的有2例。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介绍,深圳实现了“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事件零发生、监狱等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企业员工零发病、本地疫情零输入、连续176天本土零新增”的目标。这些成绩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柳叶刀》杂志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等的认可。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200万的大型移民城市和口岸城市,深圳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政协调研

调研组提出了26条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监测研判、完善地方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委员建议

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指出,虽然深圳在新冠疫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常态化应急处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她特别提到,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2014年修订后被定为“机密文件”,导致公众对此知之甚少,影响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此外,预案的操作性不强,缺乏演练和动态修订机制,这使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方难以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张敏还提到,预案中的应对措施大多为宏观描述,缺乏具体指导,容易导致政府部门过度介入,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应对效率。

专家建议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铁建强调,深圳疾控系统人力资源不足,疾控人员数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且薪酬水平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质量和水平。他建议通过地方立法,赋予疾控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责,如规范制定权、处置权、督导检查权、独立调查权、信息发布权和紧急行政权等。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指出,尽管深圳负压病房储备相对充足,但仍然难以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爆发的风险。他还提到,科研设备和条件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研究和治疗。

部门回应

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表示,深圳将重点提高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隔离医学观察和物资储备等五个方面的应急能力,确保核酸检测能力常态化,并在紧急情况下提升至每日80万人份的检测水平。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延奎则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大数据管理和信息化支撑,优化指挥架构,提高数据共享和精准性。

部分建议

  • 健全常态化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将应急指挥体系常态化和制度化,明确各级响应的指挥架构。
  • 制定公众版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专业版向职能部门开放,公众版降低公众恐慌。
  •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数量,推行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务人员双向培训。
  • 完善公共卫生检验检测和实验设施建设:增加二级以上医院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投入,提高病原体检测能力。
  • 提高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水平:借鉴香港经验,组建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数学模型研究团队。
  • 完善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构建筛查规则引擎,提高早期筛查和临床预判能力。
  • 强化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安全监管:推行“智慧监管”,重点关注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的食品安全。
  • 完善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建立多层次传染病救治体系,建立分级分层的应急医疗救治机构信息库。
  • 加大医疗救治基础设施投入和资源准备: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应增建负压病房。
  • 补齐科研攻关的基础设施和资金短板:加强医院、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 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和市场对接:引导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建立多维度数据融合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打造数据汇聚平台,提高评估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这些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深圳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整体防控水平,保障市民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黄敬闲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雷达研判统筹监测强化发挥作用疾病共享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