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高校发布的新生大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数据分析涵盖了生源地分布、性别比例、民族状况,甚至身高和体重,为新生们提供了详细的画像。那么,2020年的新生大数据究竟揭示了哪些信息?这些数据在未来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增进新生间的相互了解
在2020年国庆假期前,北京理工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新生大数据,统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家乡,并详细介绍了性别比例、各省和各专业的情况。这让新生们可以轻松了解自己的情况并与他人进行对比。
一位14岁的新生、特立书院的张良秀说:“我对各种数据都很感兴趣,尤其是性别比例。我在做迎新志愿者时接触了很多新生,这充分体现了北理工的性别比例特点。我也很关注同学们来自哪个省份,比如我的学姐来自重庆,她告诉我她无法接受不辣的食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学习,听到各种不同的口音,确实很有趣,有一种新鲜感。”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建用三个“高”来解读大数据背后的信息:“2020年,学校本科新生招生规模为3700人,最大的特点是理工科生源质量提升,从各省录取分数最低分和排名都可以看出,都比2019年有所提高。此外,新生对‘新工科’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报考热情很高,学校尽量满足学生的志愿需求,‘零退档,零调剂’,前三个专业的满足率在80%以上。”
徐建还提到:“我们的数据还公布了体重,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在新生大数据中公布体重的高校之一。每年录取的新生身高平均值都在增加,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重数据与身高的增长比例相对均衡,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和身体健康。”
增强归属感和融入感
自2015年起,部分高校开始发布新生大数据,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数据的关注点也反映出教育观念的变化:从一开始关注群体到更关注个体;从主要关注录取情况和生源分布,到更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特长等。
“我比较关注大家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方向。”北理工睿信书院新生王佳和说,“我想了解其他同学的人生规划,看看是否能找到共同点,能否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大数据我发现不少同学与我的兴趣和特长一致,例如我喜欢围棋和长号,学校也有很多喜欢棋类和乐器的同学,未来或许可以一起参加围棋比赛或演奏。此外,在专业兴趣上也有不少重合的同学,希望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徐建解释道:“我们发布新生大数据,是为了让大家产生一种归属感。新生即将成为北理工的一员,看到这个标签,既能感受到学校的特色,也能快速融入新的集体,增强认同感。希望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新生大数据也是展示学校文化的一种方式。在制作和发布大数据时,我们更多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因此爱好特长、竞赛获奖等都是统计的内容。数据显示,现在的学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和体育项目专长的学生越来越多,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 多种用途
新生大数据除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外,还有哪些用途?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认为,新生大数据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为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二是方便学校有针对性地根据新生情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帮助新生在同龄人中更好地找准自我定位,扬长避短地把握发展方向。
“现在是一个数据时代,数据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许多趋势,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区域和城乡分布,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当大家注意到985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时,就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农村的特殊招生计划。”马陆亭分析道。
对于学校来说,大数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今年一些学校的迎新环节已经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身高数据,为高个子学生准备加长版的宿舍床,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马陆亭还提出,不同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例如,综合性大学和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在性别比例和生源上有差异,认识到这些差异有利于学校延续自身特色继续发展。再如,如果学校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就需要在管理组织方式,包括餐饮安排等方面做出调整。因此,学校通过数据也可以“找到自己”。
“这样的数据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思考如何在群体中更好地成长。年轻人在群体中生活时常常会思考:我属于集体的哪一部分?我的优势是什么?大数据的出现使这种思考变得更加具体。”马陆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