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前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处理的消费者投诉中,食品类投诉达到64351件,比上一年增加了2.28%,在所有商品类别中排名第三。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涉及的产品类型、不合格项目以及销售渠道的分布情况,记者近期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从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进行了部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共有355批次食品不合格。
在这355批次不合格食品中,食用农产品、水产及制品、肉及肉制品位居前三,分别占不合格食品的16%、14%和13%。相比之下,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和罐头等被认为是安全性较高的食品类别。
在不合格项目方面,前三名分别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和质量或营养指标不达标。在销售渠道方面,电商渠道占比最高,达到了46%,其次是超市。
食用农产品不合格率较高
根据统计,食用农产品、水产及制品、肉及肉制品、糕点、方便食品是不合格食品中数量最多的五大类,分别占比16%、14%、13%、9%和6%。
食用农产品是不合格数量最多的类别,主要包括蔬菜和水果,总计58批次不合格。主要问题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其他化学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这58批次中,农兽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尤为突出,达到了52批次,占90%。
其中,韭菜是最常见的不合格食品,共有24批次,占不合格样本的41%。例如,深圳沃尔玛南宁朝阳路分店销售的一批次韭菜被检测出镉超标;合肥悦家商业有限公司环球广场店销售的一批次韭菜被发现腐霉利残留超标。
水产及制品不合格项目多
在50批次不合格的水产及制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是最严重的问题,占比56%,其次是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其他污染物、质量指标不达标和标签不符等。
肉及肉制品不合格情况
在46批次不合格的肉及肉制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同样是最主要的问题,占比54%。例如,标称华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猪前肘被检测出恩诺沙星超标1.41倍;标称潮州市南春会兴食品厂生产的腊肠被检出禁用的氯霉素。此外,还有11批次样本存在微生物污染,4批次样本含有禁用的氯霉素,另有4批次样本因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而不合格。
糕点和其他食品不合格情况
在31批次不合格的糕点中,微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问题,占比42%。此外,质量指标不达标和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的样本各有9批次,分别占29%。
农兽药残留超标最常见
在355批次不合格食品样本中,农兽药残留超标最为常见,涉及120批次,占比34%。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和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的问题分别占比27%、13%和10%。
电商渠道问题频发
在355批次不合格食品中,电商渠道占比最高,达到46%,共有161批次。其次是超市,占比30%,农贸市场占比16%。
电商渠道销售的食品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微生物污染,共70批次,占比43%。其次是质量指标不达标、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以及标签不符,分别占比19%、14%和10%。
这些数据反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需谨慎选择,尤其是通过电商平台购物时要更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