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如何算计了你的钱包?
作者头像
  • 智观察
  • 2021-04-20 18:34:13 3

“我和同事住在同一个小区,如果不考虑拼车,各自打车回家的话,他总能比我更便宜地叫到车。”家住回龙观,工作在后厂村的程序员小李发现自己被某个打车平台“杀了个熟”。令小李不解的是,尽管他在该平台上的会员等级高于同事,但他收到的优惠券金额却更小。

2月7日发布的《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明确规定,平台不得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的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然而,某些平台认为,现有的规定对大数据“杀熟”的描述不够具体。“对于非活跃用户发放金额更高的优惠券,是否也算‘杀熟’?”某出行平台的负责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认为,给予非活跃用户更大的优惠激励是正常的经营手段,但对于活跃用户来说,这确实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杀熟”了。“在大数据‘杀熟’的定义和边界上,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细则。”

我们是如何困在算法里的

小马是某商业银行项目负责人,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经常与算法工程师打交道。他指出,大数据“杀熟”是平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这种做法虽然近年来才受到关注,但实际上已经存在多年。从2014年开始,各大网络零售巨头都在推广“千人千面”的概念,即针对每个用户定制个性化推荐页面。算法通过捕捉用户的行为习惯,掌握了“杀熟”的能力。

小马解释说,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算法设定价格的原则有两个:单笔订单利润最大和转化率最高。因此,非活跃用户收到更大金额的优惠券,是为了鼓励他们成为更活跃的用户。在算法的世界里,价格敏感度是关键标签。当算法判断用户对价格不敏感时,就会为其制定较高的价格。相反,对于价格敏感型用户,算法则会降低价格。

“价格敏感度”的判断并不复杂。平台会跟踪用户的行为记录,如果用户频繁比较同类商品的价格,他们很可能属于价格敏感型用户。反之,如果用户的比价过程很短或几乎没有比价,算法则认为他们是价格不敏感用户。

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算法捕捉并利用。用户的阅读习惯同样会影响算法的决策。例如,如果用户主要阅读运动用品相关的文章,他们对运动品牌的定价会更加熟悉,而对服装和饰品的价格则不太了解。当用户阅读不常关注的品类时,算法会优先推荐价格较高的商品;而对于常关注的品类,则会优先推荐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本杰明·希勒尔的一项研究表明,基于用户行为记录的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估算用户对价格的最大承受度,能够显著提高14.55%的利润。在强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算法像猎豹一样追踪所有人的行为记录,直到获取最大利润。即使算法偶尔惹恼了用户,平台也会采取各种手段安抚他们(如道歉或赠送代金券),从而继续实施“杀熟”。

“被杀熟”,察觉易,取证难

对于各互联网公司而言,算法是最核心的商业秘密,也是公司最高等级的保护对象。大数据“杀熟”的隐蔽性正是由此而来。

“取证非常困难。”一位法律工作者表示,“商家会用各种理由解释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运营策略,是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千人千面’。他们会说,这些价格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变量所能决定的……他们的辩解比你还多,好像用户犯了错一样。”即使是学法律的人也觉得维权困难,普通用户在算法面前更是无力。

“客观恶意”的判定较为困难。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认为,“杀熟”背后存在明显的主观恶意,例如专门针对老实人或刚需用户收取高价。然而,要证明平台定价过程中存在“客观恶意”,取证难度极大。

其次,平台会以“运营策略”作为挡箭牌。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大数据“杀熟”取证难的关键原因并不在于算法的隐蔽性,而在于平台的营销策略。“同路不同价或同品不同价,本质上是优惠力度的不同,而非原价不同。商家通常会隐藏原价,让用户难以察觉,从而规避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在线旅游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始在应用中公开商品或服务的原价,尽管这些原价往往隐藏在几十页之后,用户很难耐心找到,但这也使得商家规避了法律责任。

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

短期内,遏制大数据“杀熟”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市场竞争。如果算法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价格,用户至少应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比较,以消解“杀熟”带来的损失。当用户在一个平台被“杀熟”后,至少还有其他平台可以选择,或者可以在多个平台之间游走,选择最优价格。

相比《指南》和仅针对旅游业的《暂行规定》,最有效的措施是要求平台公开算法运行机制,解释价格构成的细节,而不是以“商业秘密”为由,在暗处对消费者“放箭”。

“算法并非神秘的‘黑箱’,所有价格都是由参数计算得出的。应该建立一套机制,要求平台向有异议的用户解释其价格构成及依据。”朱巍指出,只有将算法置于阳光下运行,“杀熟”现象才有可能被扭转。对“杀熟”行为的判定细则和定义边界也很重要。某出行平台负责人提到的“为非活跃用户提供更大优惠券”的做法,在《指南》中似乎有迹可循。《指南》规定,对新用户进行促销优惠不算“杀熟”,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大的优惠力度吸引新用户。但是,“非活跃用户”不是新用户,而是早已成为平台会员但活跃度不高的用户。这类用户是否可以与新用户享有同等待遇?此外,究竟多久内的新用户才能被称为“新客”?这些问题都需要更详细的法规加以明确,以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智观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算计钱包数据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