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岭违规建房事件之后,滇池保护区再次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热点。滇池是否会成为最后一个这样的案例尚不清楚,但这样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各地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严格排查自然保护区周边的违规地产项目,为了子孙后代,还他们一个绿水青山。
新华网在回应滇池违规建房问题时指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但地方政府却选择了视而不见”。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2015年底,长腰山三级保护区变成了水泥山,滇池一级保护区也被高尔夫球场侵占了700多亩。滇池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乱象曾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新华网的文章中提出了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开发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问题?到底是谁在幕后操纵,欺上瞒下?
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13年版),滇池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二级保护区限制建设只能发展生态旅游等项目,严禁开发其他房地产项目。然而,滇池一级保护区内却出现了大规模的连片住宅建设。
2021年1月的卫星图像显示,长腰山超过90%的区域已开发为房地产项目,变成了“水泥山”。
在滇池二级保护区,房地产项目同样引发了关注。从2017年至2020年,一家房企在长腰山三级保护区内建设了209栋别墅、294栋多层和中高层建筑,占地1891亩。整个长腰山几乎被开发殆尽,绿地、树林、湿地全部变成了水泥森林。
无人机拍摄的滇池周边房地产开发情况显示,无论是合规还是违规的项目,都大量存在。这不断提醒着人们对于买房的热情和对房地产的热爱。
在环保督导组现场检查和媒体曝光之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拆除违建住房,并进行绿化。据报道,整改期间,约有1700多人连夜工作,可见其紧迫性。
然而,在大规模植树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些地方种植的并不是完整的树木,只是树枝,而且部分树枝上的叶子已经枯萎。
正当当地政府迅速整改、拆除违建房屋并大规模植树时,购房者却面临更大的焦虑。房子被拆了,定金和房款能否退回?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
如果购房者只交了定金但未签订正式合同,开发商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导致合同无法实现的,应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定金必须退还。
如果购房者已经签订了正式合同并支付了款项,但尚未接房,开发商应承担违约责任,退还房款并赔偿损失。
如果购房者已经接房并办理了产权证,开发商需先谈妥赔偿事宜,才能依法拆除房屋。因此,购房者有权要求赔偿。
总之,从滇池违建房屋被拆除的情况来看,主要责任在于开发商的违规行为,购房者有权获得退款和赔偿。为了避免类似问题,购房者应在购房前充分了解项目合法性,不购买违规房产,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哪些类型的房产应避免购买?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环境,维护购房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