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可测风云”——气候大数据告诉你风云如何测得准
作者头像
  • 李彦霖
  • 2021-06-18 06:08:48 8

天有可测风云——气候大数据如何提升预报精度

新华社贵阳5月27日电

在中国,气象卫星在天上,雷达探测系统在地上,这些设备共同捕捉变幻莫测的天气变化,通过天地空一体化的数据收集,不断提升数据的精细度和时效性,为天气预报提供更好的服务。面对海量的气象数据,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记者探访了贵州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了解气象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试点成果。

作为中国气象局选定的六个大数据研究试点省份之一,贵州自2016年起开始探索气象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旨在建立一个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平台,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启用“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这使得原本难以预测和应对的气象灾害逐渐变得可预测、可控制。

精准防雹,守护“中国天眼”

贵州是中国冰雹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在黔南州平塘县,“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测和提前干预。2021年4月2日22时,平塘县多个防雹炮连续发射了216枚人工降雨弹和两枚火箭弹。经过三个多小时,平塘县克度、塘边等地降下了中到大雨,原本可能形成的冰雹得到了有效化解。

“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具体时间、方向和位置在4月1日就已经被预测出来,我们立即通知各个防雹炮站提前展开作业。”平塘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田桂洪表示,自2016年以来,气象部门成功阻止了60多次可能影响“中国天眼”正常运行的强对流天气。

提前四天预测暴雨,为人员转移赢得时间

2020年6月11日至14日,贵州桐梓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导致9个乡镇28000余人受灾,其中3个监测站的日降水量超过了100毫米。然而,在这场强降雨发生前四天,该县气象局就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布了强降水预警和风险提示,为应对强降水和人员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如果不是精确的预报,后果将不堪设想。”桐梓县副县长李小静介绍,通过精准预报与及时响应的“三个叫应”制度,桐梓县及时转移安置了2836名群众,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桐梓县为试点,贵州省气象大数据应用开放实验室建立了县级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平台,接入应急、水文、公安等18个部门的23种行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逐步完善了暴雨洪涝、森林火灾、凝冻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灾害、船舶风灾等多维度实时在线监测。

无人自动气象监测站为山地旅游保驾护航

在贵州,气象大数据也被应用于旅游业。位于铜仁市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由于海拔高度差异大且气候复杂多变,许多游客望而却步。有些游客表示:“山脚下很热,山顶却很冷,没有带足够的保暖衣物根本无法忍受。”

为解决这一问题,铜仁市气象局在梵净山每隔250米的高度安装了12套无人自动气象监测站,对不同高度的气压、气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及关键景点的负氧离子、紫外线强度等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使游客在登山前可以做好充分准备。

精准预报是气象人的永恒追求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介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数据量、计算模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天气预报的核心在于数据,从探测到汇总再到预报,这一过程高度依赖数据。目前,气象探测已从每小时一次提升到每分钟一次,数据分类也越来越细化。

“尽管天气预报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率,但精准预报始终是气象部门的目标。”贵州省气象台副台长杨静表示,基于大量观测数据的分析、对天气机制的理解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气象部门正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不断创新天气预报技术,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那么,对于局地突发极端天气的预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其难度呢?

曹晓钟认为,中小尺度一直是天气预报的难点。有时突发极端天气会在几百米的小范围内出现,但气象部门会尽全力采取措施,例如为了保护“中国天眼”,目前采取了局部加密预报和加强防范等措施。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李彦霖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得准可测风云气候告诉数据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