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元宇宙对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
作者头像
  • 科技漫谈伦
  • 2021-11-01 16:38:44 3

昨天上下班时,我听了一期名为《大数据可以用我们的隐私干什么》的播客节目。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详细讨论了2018年3月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该事件的爆料者怀利写了一本名为《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的书,书中描述了他在剑桥分析公司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参与基于数据挖掘的社交网络用户画像构建,并利用算法系统预测和引导用户行为的故事。这本书还牵涉到Facebook、维基解密、特朗普竞选以及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此外,纪录片《隐私大盗》是对这本书内容的延伸,记录了调查记者卡罗尔、另一位举报人凯泽等人以及剑桥分析公司相关人员的故事。

为了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我们往往毫不在意地放弃了自己的隐私权。即使最近微信被发现频繁扫描用户相册,也鲜有人关注。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既无力阻止,也无妨小事一桩,最多就是收到一些根据算法推送的广告而已。

听完这期节目,不禁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一旦掌握了精确的用户画像和行为轨迹,未来的行为和心理预测似乎变得轻而易举。大数据不仅能够用于商业活动,还能被应用于政治及其他领域,从而操控网民、造成认知隔离、制造信息贫民窟、定向投放、进行心理干预等。甚至如怀利书中所述,这种现象在缅甸也有极端案例。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数据是当今时代最具价值的资源之一。而我们则逐渐沦为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殖民地。若将来我们的账户被这些公司封禁,很可能导致社会性死亡。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商业策略表明,唯有掌握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精准的用户画像,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都在推动这场数字化进程,挖掘数据的同时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那么,未来究竟是好是坏?

科技的发展无法阻挡,Facebook也在昨天宣布更名为Meta,从社交媒体转向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令人遐想连篇。结合《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电影以及《克莱因壶》这样的科幻作品,不禁让人思考,未来的我们能否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中,隐私和身份又意味着什么?虚拟人是否应该享有权利?

中国在经历了互联网行业的野蛮生长之后,现在已出台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未来,关于数据保护的法律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海量数据海洋中的一滴水,我们应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让我们见证这个数据世界的演变吧。

以下是节目中提及的一些节目、电影和书籍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1. 《大数据可以用我们的隐私干什么》—— 乒乓台播客节目 2. 《头号玩家》—— 虚拟游戏世界成为主流,通关该游戏可以继承游戏公司和巨额财富,但现实生活却陷入困境。虚拟世界是否能真正带来逆袭? 3. 《失控玩家》—— 游戏中NPC觉醒的故事。其中一句经典台词:“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4. 《克莱因壶》—— 日本作家冈岛二人创作的科幻推理小说。书中主人公参与一款以自己故事为蓝本的游戏测试,进入名为克莱因壶的真实体感VR装置,体验如同现实一般的世界。随着剧情发展,他逐渐难以分辨自己身处壶内还是壶外。书中巧妙地融合了科幻与推理元素,开放式结局引人深思。书中经典语句:“从开始的地方开始,在结束的地方结束。”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科技漫谈伦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普通人宇宙影响数据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