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一些顶尖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和京东,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却很少选择走向国际市场,与全球巨头如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脸书竞争呢?
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似乎变得更加谨慎,不愿冒险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尽管中国在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这些企业似乎并未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胆地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推向全球。
俗话说,大数据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但有时却被商家用来“算计”消费者。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情况,并看看我们是否也深受其害。
我提到的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利用大数据来实施所谓的“杀熟”策略。一旦大数据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出行、餐饮到购物,所有信息都被各类应用程序收集后,企业就能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而对我们进行精准营销甚至价格歧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刷脸”技术的应用频率越高,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就越大。企业通过不断采集用户的面部信息,逐渐掌握了大量个人信息,并可能将这些信息出售给第三方,导致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据报道,某些外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采用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例如,新用户A可能只需支付15元购买一份煲仔饭,而老用户B在同一平台上购买同样的煲仔饭却需要支付20元。这种做法正是大数据“杀熟”的典型案例。当消费者越来越依赖某个平台时,他们不仅无法享受到更多优惠,反而可能成为平台盈利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