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张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发现同一商品在不同用户手中存在明显质量差异,怀疑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生”。(据11月2日《工人日报》报道)
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大数据杀生”,其本质都是平台或商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收集并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消费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然后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这种做法使平台或商家掌握了信息优势,暗中操控消费者,导致消费歧视,损害了消费公平,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违背了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
平台或商家之所以频繁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因为算法的不透明性,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大数据算法的具体规则,也无法察觉其存在,只能被动接受大数据的分析,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解决大数据算法侵权问题的关键在于揭开算法的神秘面纱,使其更加透明。为此,《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自3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商必须明确告知用户其使用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开算法的基本原理、目的和运行机制;同时,在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交易习惯等特征,实施不合理的价格差异等行为。
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范围,还设定了行为边界。平台和商家应加强自律,遵守算法使用的规则,向消费者清晰解释算法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消费者能够理解和干预算法。
相关部门如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管局等,应依法建立和完善算法分类管理制度,加强算法推荐服务的安全评估和监督,确保算法运行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