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像”!这里成企业投资新高地
作者头像
  • 2022-11-30 14:39:05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决策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八年来,三地从“地缘相接”走向“深度相融”,逐渐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雏形。

“作为经济系统中的微观主体,企业是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窗口。”市政协常委、龙信研究院院长屈庆超长期专注于数据科学与经济学的研究,致力于运用大数据揭示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他带领团队通过分析三地企业要素聚集、分工布局、新增数量和投资变化等大数据,描绘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

京津冀地区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9%的企业,创造了10%的GDP。八年间,三地存量企业达到了490.8万户,新增企业以每年15.1%的速度增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一体化进程加速,已成为企业投资的新高地。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架构加速形成

屈庆超指出,三地的集聚效应凸显,要素汇聚的优势正在加速形成。八年间,京津冀三地存量企业总数达到490.8万户,企业空间密度提升了近一倍。高知高智创业人才高度集聚,三地企业跨地互投总额突破3.6万亿元,相当于协同前的3.2倍。

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形成“两翼”联动新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的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八年间新增企业保持了15.1%的年均增速,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得到了明显改善。“两翼”联动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雄安新区由2014年的第67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8位,新增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加速,新增企业数量位居北方1444个县(市区)之首。

北京对津冀投资增幅达209%

三地互设分子公司超9万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企业对天津和河北的投资额实现倍增,增幅达209%,投资比重由协同前的10%增长至22%。北京企业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不断深化在京津冀市场的布局。天津和河北企业则更注重扩大京津冀市场的广度,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加强与北京市场的协同。

三地共吸引35.5万名高知高智创业者

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数量翻倍

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年来,三地共吸引35.5万名具有硕博学历的高知高智创业者,累计创立了29.3万户企业,分别是协同前的2.7倍和2.6倍。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由协同前的14.5万户提升至25.8万户,是协同前的1.8倍。

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城市间企业创新联系度提升1.8倍

八年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成交额累计达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仅去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4亿元,同比增长69%。三地企业联合知识产权成果产出9.7万件,较协同前增长了2.5倍。保定、天津、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衡水等地的企业联合知识产权产出量显著增长。

三地供应链呈4:4:2格局

产业联动协作进入“快车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4+N”产业合作格局,包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完工投产北京项目134个,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近年累计签约161个合作项目和事项,意向投资1080亿元,建成投产了48个项目。

首都都市圈已形成紧密的通勤圈

首都都市圈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从以北京为中心的50公里范围看,形成了职住联系紧密的通勤圈;从100公里范围看,形成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功能圈;从150公里范围看,形成了钢铁、汽车、医药等产业圈。京津冀道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公里,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环京17个市区县来京工作人口规模在25-45万区间周期性波动,日常稳定在40万人左右,峰值规模可达46.7万人,北三县是主要来源地之一。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京津冀高地画像协同这里数据投资发展企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