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线与暗线:读懂云厂商鏖战大模型
作者头像
  • 向佳
  • 2023-09-17 17:51:55 3133

导读:秋风渐起,夏季悄然落幕。若问各大云计算厂商在炎夏的行动,答案无疑聚焦于三个关键词:大模型、大模型、再大模型。

大模型风云

7月,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3.0,紧随其后的是生态系统的全面升级。在此之前,阿里云已抢先一步,推出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并在8月3日正式开源。

九月攻势

步入九月,云计算领域的大模型发布节奏明显加快。百度智能云于9月5日在2023百度云智大会上发布千帆大模型平台2.0,集成文心系列大模型;紧接着,腾讯在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推出混元大模型,该模型主要应用于腾讯云。

大模型与产业集结

中国几大云计算巨头已在大模型领域集结重兵,其行动并非简单的技术竞赛,而是深入产业与应用的前沿,与传统业务体系交织复杂。这标志着云厂商在大模型领域的竞争远超技术层面,涉及多维度的战略布局与商业模式创新。

为何大模型?

云计算厂商为何热衷于大模型?这场云+大模型之战的决胜点何在?本文旨在通过深度分析,揭示背后的逻辑。

市场挑战与机遇

面对各行业IT投入的减少,云计算厂商普遍面临增速放缓及营收压力。根据ID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增长率将下调约10%,促使厂商寻找新的增长点。大模型的突然兴起,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尽管其潜在收益有限,但不容忽视。

用户需求复杂性

从用户角度看,云+大模型的需求层次丰富,涵盖直接调用模型、AI算力自训练、模型定制化与解决方案集成等多个层面。这表明大模型之战并非简化的技术对抗,而是一场多维度、多层次的市场争夺战。

明线与暗线

IaaS层:算力竞赛与国产化趋势

大模型的爆发性增长直接推动了云计算服务需求激增,尤其是对AI算力的需求。这为IaaS层的云计算厂商带来了用云量的显著提升。在当前市场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大模型成为提振业务的强心剂。竞争焦点集中在“堆卡”——提供高效、低成本的AI算力。与此同时,国产AI算力的自主可控成为关注的暗线,特别是在面对供应链不稳定及成本压力的背景下。

模型层:MaaS模式与定制化挑战

MaaS(模型即服务)模式成为各大云厂商的焦点,旨在直接向用户提供AI大模型服务,以替代传统的SaaS模式。然而,MaaS模式虽被寄予厚望,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定制化成本高昂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云厂商在基础模型、重点领域覆盖及工具能力方面做出布局,以期降低定制化成本,实现模型的广泛适用与快速集成。

生态层:伙伴与开发者争夺

生态建设成为云厂商的重要战场,围绕大模型构建合作伙伴网络与开发者社区,以促进应用创新与生态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开源与闭源策略的争议凸显,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同时,云厂商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培训、应用开发大赛等手段,吸引更多开发者与伙伴加入生态体系。

解决方案层:政企大客户与安全挑战

在MaaS模式之外,云计算厂商积极开拓大型政企市场,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吸引这些关键客户。然而,大型政企客户对于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性的重视,使得上云进程面临挑战。因此,云厂商需展示大模型在推动政企数字化转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解决客户在数据安全、持续服务等方面的核心关切。

结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云计算与大模型的结合,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市场策略、生态建设与解决方案创新的全方位竞争。各大云厂商需在算力优化、MaaS模式深化、生态构建与大型政企市场拓展等方面寻求平衡,以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这场竞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模型的有效应用、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及AI成为驱动盈利增长的关键要素。未来,云计算行业还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

    本文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 向佳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暗线明线鏖战模型厂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