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2日至24日于南京举行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博士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6G技术的前景与挑战。此次会议以“6G融通世界,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推动6G技术的创新发展。
终端多样化与效率提升
6G时代将呈现多样化的终端形态,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头显、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模组、车载终端等。这些终端将对6G网络能力的利用程度各异,如智能手机作为最主要的终端,不仅承载基础通信功能,还将融入更多高级特性,如卫星互联网接入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通话能力增强。
智能手机的核心角色
尽管6G技术将支持更多终端类型,智能手机依然占据核心地位。除了传统的语音通话服务,智能手机在6G时代的新增功能包括卫星互联网接入与高运动速度下的稳定通信。然而,对于3D视频等特定应用,邬贺铨院士持保守态度,认为其实际效果有限,而手机投屏则可能成为一个实用的场景,尽管其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全息手机虽具前景,但受限于内存、芯片和内容资源,预计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市场杀手锏。
6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工业模组、工业网关/路由器、车载终端、边缘计算等方面,将实现更高功率、更宽信道、更多连接、大上行、低时延、精定位和高可靠性的目标。然而,高性能要求带来了成本高昂的问题,制约了工业模组的大规模推广。为此,标准化将成为推动工业模组发展的关键路径。
物联网作为6G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将更加注重低功耗、低延时、低成本、大连接、高密度、高可靠性和精定位等特性,而非追求更高的带宽。智能孪生网络与元宇宙的构建将依赖于高达Tbps的带宽,这一需求无法由5G-A满足,只能通过6G技术实现。此外,物联网应用可通过载波聚合扩展频谱资源,实现企业内网的高效利用。
邬贺铨院士强调,6G网络的建设需关注频效、能效、时效和成效的提升,而非单纯追求峰值速率。随着技术迭代,新一代网络相比前代将更加节能、高效。5G网络相较于4G,能效提升显著,新建5G网络相比于扩建4G网络,更具经济与效能优势。十年后,这一趋势将持续,新建6G网络将比持续优化现有网络更为经济可行。
在全球6G技术大会上,邬贺铨院士的演讲为6G技术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强调了终端多样化、工业应用潜力、物联网与智能网络构建,以及网络能效提升的重要性。面对技术创新与应用挑战,6G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引领未来通信技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