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汽大通G50正式下线,这是一款定位于全能家旅MPV的车型。在广州车展上,G50推出了两款首发款车型。与此同时,广州车展上的极客内测版车型升级为公测版,所有用户均可通过上汽大通的智能选配器“蜘蛛智选”进行个性化配置选择。G50是上汽大通采用C2B模式生产的第二款乘用车,提供了40个大类、100项高感知配置供消费者选择。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万台新车通过盲订方式预订。
有幸作为受邀媒体,我参观了上汽大通在南京新建的工厂,并见证了G50的下线仪式。期间,我们参观了这座全球首个C2B定制工厂,深入了解了其四大工艺中的三个车间:冲压、车身和总装车间。
首先,我们参观了负责材料加工的冲压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该车间主要负责钣金材料的加工。尽管我曾参观过多家工厂,但眼前的自动化流水线仍然令我惊叹不已。车间配备了全自动高速冲压线、3D虚拟仿真技术、模具虚拟坐标化管理等先进设备,还包括上汽最新的Gudel双臂高速冲压线,这是上汽集团首条高速冲压线。
随后,我们来到了车身车间。这里采用了上汽首个远程激光焊系统、智能化焊接自适应系统以及VC技术等先进设备。G50的钢铁车身在这里诞生,车间内200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场面壮观。这些高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满足了C2B大规模定制的需求,缩短了用户从下单到提车的时间。
最后,我们参观了总装车间。由于采用了C2B定制模式,G50的配件组合数量极为庞大,可达到10的13次方之多。为了应对C2B带来的复杂组装挑战,上汽大通设计了一套高效的生产解决方案。例如,南京工厂使用的EMS+VAC升降系统可以灵活调节节距、高度和运行速度,IMAP智能装配识别系统具备防误防错功能。此外,智能配料车(SPS)负责在车间内自动运送专用零件至相应的装配线上,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从而保证效率和精度。
除了参观这些生产车间,我还注意到了园区内的智能物流车,其中包括上汽大通EV80无人物流车,已经具备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这些智能化的物流系统是上汽大通稳定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纵观当前的汽车市场,许多新兴品牌提出了很多创新理念,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上汽大通成立于2011年,至今不过7年历史,比特斯拉还要年轻8岁。然而,短短几年时间,上汽大通已经建立了两个智能研发中心、两个海外生产基地和四个国内生产基地。凭借深厚的内功,上汽大通在市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特别是在国内乘用车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其海外市场销量仍增长了27%,海外销量更是增长了84.5%。连续两年成为澳大利亚市场销量第一的中国汽车品牌。
此次参观,让我近距离接触了上汽大通的智能制造和C2B定制模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汽大通通过智能排产的数字系统,能够预测消费者需求,并提前制定生产计划。这种先进的生产体系使其在国内车企中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年轻一代早已习惯了各种高科技交通工具。在这40年间,中国汽车工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上汽大通不仅在生产端实现了创新,还在售前和售后服务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体系建设。基于C2B模式,用户可以在“蜘蛛智选”系统中自行设计和选配车辆,而在售后阶段,上汽大通推出了“后悔药”产品,使用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智能改装,从而实现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用户直联。
此次参观,不仅增强了我对上汽大通G50的信心,更坚定了对这家企业的信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不缺乏提出伟大理念的企业,但能够设立宏伟蓝图并逐步实现的企业却并不多见。上汽大通凭借实干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汽车行业树立了标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像上汽大通一样,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