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至26日,2018年全球自动驾驶论坛在中国武汉举行,论坛主题为“创新启示·共享开放”。会议上,罗兰贝格执行总监叶亮进行了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整理:
叶亮的演讲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他介绍了自动驾驶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趋势。其次,他探讨了市场中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的挑战和规划。最后,他展望了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动驾驶与传统驾驶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取代了人眼的功能。未来,除了单一车辆智能化解决方案外,是否有可能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管理?这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只是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
罗兰贝格认为,尽管主机厂商声称已经达到了某些自动驾驶级别,但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尚未达到第三级。预计在未来三年内,部分第三级自动驾驶技术将会普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立法相对较早,但相关法规仍在筹备中,尚未全面实施。相比之下,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更为成熟,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中国在制定法规时通常会参考国际标准,但往往滞后于其他国家。
根据罗兰贝格的分析,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满足自动驾驶的上路条件,并在部分高速公路上开放L3级别的自动驾驶。2025年以后,将进一步扩大自动驾驶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城市特定区域。此外,中国还将设立两个认证机构,分别是国家级和第三方机构,以确保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通讯协议方面,由于中国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通讯技术标准方面会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关于自动驾驶伦理和道德问题,中国也在积极探讨,借鉴国外经验。
根据罗兰贝格的调研,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较高,尤其是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自动驾驶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消费者对此有更高的期待。此外,年轻人对自动驾驶的兴趣较低,而老年人则更加欢迎这一新技术。
从车企角度来看,传统主机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而新兴企业则希望一步到位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国外主机厂也普遍看好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但具体步伐和策略各有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形成以国家为单位的合作联盟,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他们不仅不愿在该领域落后,而且计划在短时间内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将对汽车产业链带来深远影响,包括功能设计、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此外,自动驾驶也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例如未来的保险产品可能会针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专门设计。
综合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路径与多种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包括智能硬件、芯片、车联网服务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实现将带来从拥堵路况下的跟车到限定区域内的自动驾驶,再到城市范围内全面应用的逐步发展。罗兰贝格预测,到2025年至2030年,机器人出租车将成为现实。届时,私人汽车出行的公里数将大幅下降,从而引发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此外,自动驾驶技术还将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一步促进移动出行市场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