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体验了社区无人驾驶汽车,希望它能处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者头像
  • 赵伟
  • 2019-11-28 18:35:09 0

前两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门的创业项目之一,无疑是共享单车领域中的ofo和摩拜的迅猛扩张和迅速沉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出行模式失败了,或是用户需求消失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很多时候,这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两公里”——许多小区门口贴着“共享单车不得入内”的告示。

对于像天通苑这样的超大型小区,居民从家到小区门口可能需要步行十几分钟。在没有共享单车的情况下,双脚成了最佳的交通工具。

无人驾驶汽车在社区的应用如何?

不少小区配备了穿梭巴士,但等待时间常常令人沮丧。这时,无人驾驶汽车便有了用武之地。封闭式小区环境非常适合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试验场。

日前,爱范儿在广州郊区的实地常春藤小区体验了一款已投入使用的无人驾驶通勤车hachi auto。与在成熟车型上安装传感器进行路测的车辆不同,这款专为小区设计的无人驾驶通勤车具有独特的偏对称设计风格,没有方向盘,只有触控屏,采用纯电驱动,外观充满科技感。

我们有幸体验了这款小巧的无人驾驶通勤车。尽管名为无人驾驶,但每辆车仍配备了一名安全员兼礼宾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司机。乘坐体验轻松愉快,只需在站台上等待车辆到达,按键开门,进入车内选择目的地,然后车辆自动行驶至目的地,车门自动开启,乘客下车即可。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使用无人驾驶通勤车更加自动化和互联网化。乘客只需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预约乘车,后台系统会安排车辆,乘客可以选择人脸识别或乘车码上车。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小型版的“滴滴打车”。

目前,实地常春藤一期小区的无人驾驶通勤车仍在试运行,小区面积不大,仅有五站路程,平均时速约为10公里。这无疑是一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此之前,爱范儿报道过多种无人驾驶场景和实验,包括在福特园区试驾的改装无人驾驶汽车,以及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北京五环路上的测试。而社区内的无人驾驶汽车则是首次亮相。

人类在驾驶方面既有聪明也有愚笨之处。人类能够根据环境灵活应对,但也容易做出危险行为。相比之下,无人驾驶依靠硬件、数据和算法进行决策。社区环境与公共道路在道路形状、基础设施、交通规则和参与者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针对社区场景进行特殊调整。

hachi auto无人驾驶车配备了四颗16线激光雷达和单线激光雷达及摄像头,采用3D激光点云为主、GPS为辅的定位方式。在投入运营前,无需建立复杂的基站,只需要提前采集3D激光雷达点云信息,建立高精度地图。

该车设计最高时速为25公里,但在社区场景中,速度并不是首要追求,安全才是关键。目前试运行时速为10公里,相当于悠闲骑行的状态,低速行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制动距离。在突发情况下,例如有儿童突然冲入车道,hachi auto可以及时停车,确保安全。

为了保障安全,除了低速行驶外,实地集团还配备了随车安全员,并提供社区无人通勤车保险。在试运行初期,效率排在安全之后。

总体来看,封闭式小区环境和“最后一公里”需求使得无人驾驶汽车在这里更容易落地。如果在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方面做得更好,无人驾驶通勤车的体验将优于步行或现有的穿梭巴士。实地集团的技术负责人表示,广州实地常春藤小区的无人驾驶通勤车试运行效果良好,未来将在更多小区推广这一技术。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赵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难题驾驶无人公里最后体验处理希望我们汽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