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工程技术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操作“全自动运转2.0系统”。记者肖雨杨摄
成都地铁9号线计划于明年开通。与其他地铁线路不同,9号线具备国际最高的自动化等级(GoA4)全自动无人驾驶功能,使成都成为西部首个引入此技术的城市。
作为连接成都郊区的重要线路,装上“科技脑”的地铁9号线与传统地铁有何不同?11月29日,记者探访了国内首个专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技术研发的实验室——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智能车场,地铁会按照时间表自动唤醒:接通电源和网络,开启车内灯光和调节温度,然后列车自动检查,准备就绪后自动驶入车站,迎接乘客。
在地铁站内,如果乘客挡住了正在关闭的车门,由于是全自动无人操控模式,智能系统会在三次尝试关闭车门未果后发出警示音。随后,车站工作人员会上前查看情况,处理完毕后发出继续行驶的指令。
这些都是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的模拟场景。
在实验室里,地铁列车模型的每个车厢顶部都安装了一块智能显示屏,显示车厢内的拥挤程度和温度。当显示屏为红色时,表示该车厢较为拥挤且温度较高;绿色则表示车厢乘客较少,可以优先选择进入。
尽管这项功能未必会应用于成都地铁9号线,但它代表了一种趋势。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还包括智能调度、智能车场、智能车站和智能运维等领域。未来,地铁将更加注重乘客体验。
2014年8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正式投入运营。经过五年的运营测试,数据显示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比传统地铁表现出色:平均准点率达到了99.9%,平均运行速度提升了2.6公里/小时,出入库时间减少了50%。在相同服务水平下,所需列车数量减少了三列,每公里人员配备减少了13人,运营的可靠性和效率显著提高。
汪小勇指出,与传统地铁驾驶模式相比,全自动运行能够按照最优方案提供更精准的运营控制,不仅提高了列车的灵活性,还缩短了行车间隔,提升了运营效率。
在成都地铁9号线上,乘客将体验到车门关闭后,车辆迅速平稳启动行驶,不再感受到起步和发车的延迟感。
根据实验室的数据,按地铁线路全长30公里、设有35个车站、全天运行20小时、行车间隔180秒、单程时间为50分钟计算,单车单程可节省近两分钟,旅行速度提升了1.38公里/小时。
除了成都正在建设的地铁9号线外,规划中的地铁13号线、地铁27号线和地铁30号线也可能采用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