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子化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汽车(ADAS)和车联网(V2X)是实现无人驾驶的两大重要条件,而5G技术将成为车联网的关键推动因素。预计2019年将成为5G商用元年,工信部表示5G牌照有望在年内发放,三大运营商也在积极准备,计划在2019年进入预商用阶段,2020年开始大规模商用。5G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推动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
在无人驾驶汽车中,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规划行驶路线并安全地将汽车带到目的地。无人驾驶汽车的优点包括:
政策方面,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无人驾驶发展的政策法规。2016年被认为是无人驾驶投资的元年,2017年以来,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速度明显加快。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智能汽车的发展目标。2018年底,工信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调通讯和计算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体系。预计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到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将实现市场化应用。车联网用户渗透率也将达到30%以上。
无人驾驶技术按照美国SAE的标准,可以分为L0-L5六个级别,其中L0-L5是美国SAE的标准,L0-L4是美国NHTSA的标准,DA-FA是中国制造2025的标准。智能汽车的分级主要依据车辆自动化水平的不同。L0-L5的分级反映了从驾驶员全权控制到完全自动化的过程,每个级别都包含了不同的功能和技术要求。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过渡阶段。ADAS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体的生理机制,主要由感应、分析和执行三部分组成。汽车的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收集环境数据,并将其传递给中央处理芯片,再通过算法计算,最终执行器根据计算结果控制汽车的驾驶行为。
ADAS主要由环境感知系统、地方决策系统和底层控制系统构成。环境感知系统负责识别环境,地方决策系统负责计算和分析,底层控制系统负责执行。其中,感应系统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分析系统主要依赖于芯片和算法,而执行系统则由制动、转向等功能的硬件负责。
目前全球ADAS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根据高盛的研究,全球ADAS的渗透率在8%-12%之间,而中国ADAS的渗透率在2%-5%之间。预计未来几年,ADAS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ADAS有望快速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2015年至2018年,中国汽车产量持续增长,预计2021年汽车产量将达到2950万辆。高级智能辅助驾驶(ADAS)是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过渡阶段,随着技术条件的日益成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2017年和2018年,国内前装市场ADAS的渗透率分别约为20%和28%,市场规模分别约为275亿元和372亿元。预计到2023年,ADAS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00亿元。
车联网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通信,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从而构建新型的交通服务模式。车联网不仅能改善交通流量、减少事故和能源消耗,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车联网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传感器零部件和芯片算法、传感器集成控制和执行系统、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等。目前,摄像头主要由德尔福、松下和法雷奥等公司生产,毫米波雷达主要由博世、大陆和华域汽车等公司生产,激光雷达主要由Velodyne、Quanergy和IBEO等公司生产。芯片市场则主要由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三大巨头垄断。算法方面,国际市场上Mobileye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则出现了许多初创公司,如minieye、中科慧眼等。执行系统主要由博世、大陆和德尔福等公司提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无人驾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关联众多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并在提高交通安全、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研究和法律法规制定。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无人驾驶将更加普及,车联网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有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