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人驾驶元年究竟会在哪一年到来?对于这一问题,汽车界和科技界给出了多种答案,包括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几年前,业界普遍认为2020年将是自动驾驶爆发的起点。
然而,实际情况表明,从推广到实际应用,再到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所需的时间比预期要长得多。尽管百度在2020年10月推出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并以网约车的形式进行了试运营,但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代尚未到来。
那么,2021年是否将成为无人驾驶时代的起点?
更多的声音对此持否定态度:真正的无人驾驶还很遥远。事实上,相关政策也在逐渐收紧。2020年多项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自动驾驶的发展目标也有所变化。例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删除了对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目标;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则将L5级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时间从2025年推迟到了2035年。“车规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实时更新以及法律法规的滞后”是2020年自动驾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四维图新CEO程鹏指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问题是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场景划分、监督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尽管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未能达到预期,但辅助自动驾驶的装车率正在迅速提升。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到2025年,搭载L2、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市场占有率将从25%提升至50%。政策的完善被认为是2020年自动驾驶领域的一大利好,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拟于2021年1月1日实施),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会有哪些进展?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预测,一方面,L3级自动驾驶有望出台相应的标准法规和产品;另一方面,随着新基建的推进,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将快速发展。随着分级标准的推出,具备L3级量产能力的车企也将陆续发布新的战略规划。
在应用场景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无人驾驶物流配送、市政环卫、快速公交系统(BRT)、自动代客泊车和特定场景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应用。这意味着,限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将迎来快速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商用车的自动驾驶将早于乘用车实现。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无人驾驶物流配送的发展,干线物流和特定封闭场景也成为自动驾驶率先商用化的场景。在客运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到2025年左右,限定场景的公交车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而限定场景的接驳车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由于私人乘用车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其自动驾驶的落地难度更大,但自动泊车和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等相对简单的场景将率先实现。例如,小鹏汽车表示,截至2020年,其用户的自动泊车场景覆盖率已达到85%。上汽集团新推出的智己汽车计划在2021年,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在上海的核心商圈进行代客泊车功能的开发,并在2022年在一线城市开展零接管的自动驾驶体验。相关技术路线图指出,L3和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的规模化应用分别需要五年和十年的时间,而L5级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则要等到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