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网约车司机在群聊中讨论了一个关键问题:网约车行业的未来究竟何在?目前,网约车司机普遍感到焦虑,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网约车市场的波动,使他们对未来能继续从事这一职业的时间产生疑问;二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使得司机们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技术替代。
自2020年起,无人驾驶网约车已逐步出现在广州、上海、长沙等城市的街头。作为网约车行业的领头羊,滴滴自然也不甘落后。滴滴无人驾驶CTO韦峻青在去年武汉举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滴滴早已在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滴滴在其网约车平台上安装了“桔视”设备,覆盖率达到了50%,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滴滴每年可以获得近1000亿公里的驾驶场景数据,这为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提供了重要支持。凭借丰富的数据资源,滴滴加速了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部署和商业化进程。
2019年8月,滴滴出行宣布其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的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扩展。同时,滴滴获得了上海颁发的首批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牌照。
尽管滴滴是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之一,现有的网约车运力仍然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自动驾驶的到来将为滴滴提供额外的运力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司机目前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
第一:网约车还能运行多久?
网约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滴滴不再是唯一的主导者,其他竞争对手的崛起将为行业带来新的竞争格局。然而,尽管竞争加剧,很多司机依然会感到焦虑。网约车政策的变化是否会严重影响无证司机的工作?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虽然网约车政策不断调整,但这是监管部门为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合规的网约车司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得司机变得越来越珍贵。对于平台而言,司机就是运力,只有牢牢掌控司机才能保证运力的稳定。
第二:无人驾驶技术是否会在短期内导致大量司机失业?
无人驾驶技术共分为五个等级,滴滴宣称其技术达到了第四级,即高度自动驾驶。尽管看似接近第五级完全自动驾驶,但技术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在我们设想中的没有司机的网约车属于第五级,而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实现,短期内也不会大规模投入使用。滴滴此次展示的技术更多的是为了展示实力,并未真正准备大规模应用。
简言之,自动驾驶本质上是智慧交通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大数据处理系统和云端存储,整合所有地面车辆,从调度到停车,再到事故处理,都依赖于大数据。而这种技术短期内还无法达到。
观察者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在短期内不会对司机构成威胁,至少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不会大规模投放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无人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无人驾驶技术需要与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相结合,目前的条件还不足以确保其安全性。因此,网约车司机无需过分担心短期内失业的问题。长远来看,网约车仍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