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文丨无人驾驶的制度环境及其优化
作者头像
  • 天平广播
  • 2021-03-26 16:40:35 0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交通工具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概念正在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无人驾驶汽车作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一环,自诞生以来便备受瞩目。从完全人工驾驶到部分自动驾驶,再到最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科技的进步正逐步将人类的想象变为现实。尽管无人驾驶汽车前景广阔,但相关法律却尚未完善,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守文认为,目前无人驾驶领域的制度环境存在“重政策轻法律”的问题。因此,应根据无人驾驶领域的特殊性,填补相关立法空白。同时,应以“安全与发展”为核心价值,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法律规范,处理好政策与法律、政府与市场、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无人驾驶的制度环境。这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具有普遍意义,有助于推进“发展导向型”法治的构建,促进“信息法学”和“发展法学”的发展。

无人驾驶还需解决哪些立法问题?

首先,无人驾驶涉及交通工具的“驾驶”方式,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行驶,需要在法律上明确无人驾驶的出行方式。因此,需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将无人驾驶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确保无人驾驶享有合法上路的权利。

其次,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未来的立法应明确规定各类技术标准,确保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这涉及到技术与制度的融合,使得相关法律具备技术性特征。

再者,与安全紧密相关的是法律责任问题。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相关的责任问题也会随之变化。因此,立法需预留空间,确保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并尽量避免责任问题的发生。

此外,无人驾驶还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等信息法问题。为了确保用户信息、车辆信息和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的安全可控,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网络安全。

此外,无论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涉及市场准入和交通监管等问题。因此,不仅需要在上述立法中增加有关交通运输的监管规定,还需要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价格法等领域加强监管。

无人驾驶还将对就业、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科技法和产业法的调整,同时还要加强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智慧道路和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推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制度环境的重要影响

回顾汽车取代马车的历史,可以看出制度环境对交通工具的影响。例如,英国的《机动车法案》(又称“红旗法案”)限制了汽车的速度,导致汽车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直到1896年,该法案才被废除,汽车的发展才得以加速。这表明,制度环境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以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例如,美国的《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和德国修订的《道路交通法》都为无人驾驶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也积极响应,发布了多项政策和规划,强调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支持。

制度环境优化的重点

为了优化无人驾驶的制度环境,需要在法律上明确无人驾驶的合法性,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还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障数据安全。同时,还需在市场监管、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立法,确保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总之,优化无人驾驶的制度环境,不仅需要加强立法,还需要平衡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安全与发展等重要价值,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立法,确保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同时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才能真正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天平广播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守文驾驶无人优化及其制度环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