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国首台拖拉机“东方红”在中国一拖的工厂中正式亮相,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大功率边轮驱动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在河南洛阳问世,引起广泛关注。
这台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分布式控制、独立电驱PTO、5G通讯、蘑菇头天线和毫米波雷达等。不少网友对此感到自豪,表示这是中国农机行业的重要成就。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拖拉机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期待,许多人好奇何时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汽车作为战略性产业,其相关话题受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自动驾驶技术尤为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多个城市已经开放了自动驾驶的常态化运营,并且一些国外企业也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中信证券分析,自动驾驶市场潜力巨大,能够解决人力成本上升、交通安全和司机短缺等问题。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82%,2030年则达到95%。然而,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规定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框架,这成为自动驾驶汽车全面普及的主要障碍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指出,现有的法律框架主要基于传统机动车和人类驾驶人的规定,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她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标准和处置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他提议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建立自动驾驶系统的等级评价认证体系和准入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应引导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无安全员的无人车上路,并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为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商用奠定法律基础。
罗兰贝格合伙人袁文博表示,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将推动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他认为,自主泊车和结构化道路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新车销量占比将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