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进入新时代:“模块化可扩展底盘+智能换电”
作者头像
  • 李佩珏
  • 2022-06-26 22:07:13 8

无人驾驶技术结合场景化生产力工具(如物流重卡、配送小车)以及电动化,构成了未来高效、安全和环保的智能化运输系统的技术路径。无人驾驶技术正在从有限场景逐渐扩展到更多开放场景,而场景化生产力工具也开始采用滑板底盘搭配不同定制车身的设计模式。电动化方面,尽管受到电池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相关政策也在推动换电模式的应用。

2021年11月,吉利商用车推出了远程汽车新能源智能豪华重卡星瀚H,该车基于多种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换电组合,预计于2024年量产交付,并在2026年实现L4级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到2030年实现L5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

对于商用车而言,越接近终端客户,需求越明确。2022年1月15日,西井科技WESTWEL在上海宣布全球首款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Q-Truck实现量产。当天,在西井科技上海的研发和测试基地,无人驾驶集卡Q-Truck在Q-Power智能能源服务站进行智能换电,不到6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实现了换电过程的自动化。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这是国内首个面向商用车场景的无人驾驶和换电模式落地案例。同时,Q-Truck采用了舱内侧换电池的方式,这种模式在技术上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在此之前,市面上大多数商用车换电都是从驾驶室后面的一整块进行更换。

在无人驾驶领域,西井科技不断创新,创造了多个全球首例。例如,Q-Truck车队在泰国林查港助力用户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无人驾驶与人工驾驶混合作业的码头,截至2022年1月,Q-Truck车队已累计作业75500标箱,平均效率超过人工效率的28 MOVES/小时。此外,在阿联酋阿布扎比,Q-Truck车队开创了“无人驾驶商业化代运营”模式,通过AI产品服务化(AIaaS),助力港口数字化转型。

限定区域、规则可控和刚性需求,是西井科技打开港口自动驾驶商业化缺口的切入点。2016年11月,西井科技开始组建自动驾驶团队。当时,多家自动驾驶公司开始进入技术竞争阶段。自动算法公开排行榜(如KITTI)和类似Cityscapes的评测数据集成为各家公司努力的目标,而一级市场的融资更多关注创始团队背景和未来发展潜力。

随后的两年里,西井科技开始实际落地应用。2018年1月23日,西井科技在珠海完成了自动驾驶集卡作业的第一箱,也是全球港口场景中的第一箱。同年5月,西井科技完成了从柴油车到电动车的动力平台转换,并率先在行业内推出移除驾驶舱的Q-Truck。

“纯粹的技术并不能形成生产力,只有融入实际生产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生产力。”这是西井科技坚持的商业逻辑。自动驾驶与商业应用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快速迭代技术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西井科技不断优化和理解用户的工作流程,力求提供真正实用的自动驾驶系统。

技术难度不可忽视。例如,港口内无人驾驶场景是封闭的,但其技术开发难度并不亚于开放道路。开放道路对车辆的定位精度通常要求在纵向20厘米左右,但在港口内,重卡需要与大型机械精准对位,这要求定位和控制精度必须在2厘米左右。

客户需求也非常多样化。智慧港口系统涵盖智能理货、智能闸口、智能堆场、智能港机改造、全场智慧安全监管和无人驾驶,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无人驾驶转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全栈式针对集装箱港口的无人化解决方案被西井科技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商业化AI底座。这也是特定场景下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一步。在过去几年中,西井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80多个港口的业务,证明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目前,除了自主品牌无人驾驶Q-Truck,西井科技还助力振华重工提供了智能跨运车,并为天津港、厦门港用户提供基于IGV车型平台的自动驾驶系统,实际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已接近百台。

西井科技专注于深化和拓展港口场景的应用。除了无人驾驶商用车智能换电,西井科技还开发了有人驾驶的换电网联卡车E-Truck,这意味着从封闭场景可以扩展到200公里续航要求的场景,然后通过人工中转和换电接力,逐步拓展到400甚至600公里续航的更大场景。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推出换电重卡新品。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国内换电重卡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15%,市场保有量将突破130万台,换电站投资布局将超过2.6万座。

采用换电模式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为此,西井科技与协鑫能科合作,共同打造Q-power换电服务,构建新能源无人驾驶服务网络。协鑫能科已与多家商用车制造商合作布局重卡换电业务,并计划建设175个重卡车换电站。

这意味着,西井科技选择了“无人驾驶重卡与无人值守换电”的细分热门赛道,聚焦港口等大物流场景,推动智能换电重卡的规模化应用。西井科技根据用户的生产作业需求,设计了舱内的侧换电模式,通过FMS车辆管理系统,有效自主派发车辆在合适的时间进站换电。

此外,西井科技与协鑫能科、趣链科技共同探索智能驾驶与区块链、新能源的商业化链接,并与清陶发展联合探索固态电池在无人驾驶商用车的首次商业化落地。

场景的不断延伸是所有这些技术组合的核心竞争力。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任何一个细分场景对于自动驾驶来说都有自己的规模“天花板”,打通场景背后的技术底座才是做大做强的关键。Qomolo One是西井科技给出的第二个答案,延续了Q-Truck完全“去除驾驶室”的理念,采用模块化设计,最高时速可达85KM/H,可覆盖大部分场景下的行驶速度。Qomolo One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设计与生产,未来可应用于特种消防、矿石运输、移动办公等多种特殊场景下的无人化作业。

谭黎敏表示,西井科技正以港口为支点,深入物流资源分配与运力网络,以AI底座为支撑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用科技赋能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流转与运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李佩珏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模块化底盘新时代驾驶扩展无人智能进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