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新浪科技报道指出,iPhone手机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Pegasus恶意软件能够在用户未点击链接的情况下入侵设备,窃取用户信息、邮件,甚至操控手机的麦克风与摄像头。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于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深切担忧。面对网络安全的严峻挑战,我国已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执行力。滴滴事件后,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规,对《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进行了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加强对外部上市企业的网络安全审查,尤其是那些掌握超过百万用户信息的企业。
随着大数据市场的蓬勃发展,监管难度显著增加。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集以非结构化为主,其存储通常依赖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技术。然而,这类数据库缺乏严格访问控制机制与完善隐私保护手段,现有隐私保护技术(如去标识化、匿名化)更多适用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场景。这表明,传统监管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已显乏力,我国在大数据监管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中国手机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种:苹果的iOS、谷歌的安卓与华为的鸿蒙。其中,iOS因其封闭特性与成熟度,在中国市场上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前景。随着iOS用户基数的扩大,Pegasus恶意软件的拦截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安卓系统的开放性与鸿蒙系统初期的不成熟也使得iOS成为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操作系统之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监管挑战。
在滴滴事件的警示下,国家网信办启动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行动,通过修订《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草案,加强对企业海外上市可能引发的国家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草案明确规定,运营者在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时需预判国家安全风险;对于拥有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若计划赴国外上市,则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坚决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并预示着未来我国在个人数据安全领域的保护措施将进一步加强。
滴滴事件与iPhone的网络安全漏洞共同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面临的数据安全挑战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数据安全有望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我国正积极采取行动,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