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 贾璇 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于1950年首次构想,机器应如同人类般,具备与环境互动、感知世界、自主规划与决策的能力。自此,这一愿景引领人类在73年的探索之旅中不断前行。
73年历程与展望
自图灵的预言,人类在科幻作品与现实研究中不断追寻,渴望创造能模仿人类外观与行为的智能机器。尽管技术挑战重重,成本高昂且商业化之路漫长,实验室与样品间始终是这些机器人的舞台。
然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电子工程与运动控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人形机器人从“遥不可及”转变为“触手可及”。两足机器人每一步进展都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企业竞相追逐的新目标。
政策与市场响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指出,以人形机器人与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产品与业态正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人形机器人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早期研究成果尤为引人注目。1978年,一场讲座上,“世界人形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展示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WABOT-1,其存在激发了中国对该领域的探索。
小米与特斯拉相继发布人形机器人铁大与擎天柱,后者即将量产,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各行业巨头加速涌入,使人形机器人赛道变得异常热闹。
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超过十家人形机器人团队集中亮相,是历史上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最多的一次。参展队伍涵盖了布局人工智能的科技企业、智能家电行业的跨界参与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团队,以及初创企业。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付春江表示,过去6至8个月,大量新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涌现,反映了市场对这一领域的认可。他认为,通用AI与通用机器人是当前最热门的赛道,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机器人的典型代表,能够与通用AI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速赛道的发展。
比亚迪宣布投资智元机器人,这是该公司首次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志着敏感资本的快速集结。智元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高瓴创投、奇绩创坛、高榕资本、鼎晖投资、BV百度风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促使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可能,这类机器人能够通过丰富的传感器与运动执行器适应多种任务场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他对人形机器人的看法,促使公司正式立项开发相关技术。
多家科技公司已推出机器人专属大模型,如达闼的海睿AGI平台与Robot GPT,以及谷歌的VLA模型RT-2,旨在提升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
宇树科技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H1”预计将于第四季度开始销售,零售价格在几十万元以内,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姚期智、黄仁勋、马斯克等科技领袖预测,具身智能将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具身智能结合了智能算法与物理实体的感知、行动与环境交互,允许机器以更自然、更智能的方式与环境互动,被视为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追求。
付春江认为,具身智能将重塑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促进通用机器人的智能化、通用化发展。他预见到,这一领域可能会创造出一个价值万亿级的产业,类似于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变革。
王兴兴则更加乐观,预计未来将涌现出大量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它们不仅会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新指标,还会引发全球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开启新一轮工业革命。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短期内仍面临商业化挑战,但从长期视角看,它们的应用范围将扩展至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等多个领域。优必选科技创始人周剑强调,人形机器人在上述应用场景中都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理论概念走向现实应用,成为驱动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领域不仅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的参与,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