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举动方案(2019—2022)》
作者头像
  • 撒靓瑶
  • 2020-04-10 19:43:25 1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解析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一份重要的规划文件——《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以下简称《方案》)。这份文件旨在指导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本文将对《方案》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和落实策略进行详细解读。

一、《方案》的背景和目标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各国纷纷推出机器人发展战略。美国发布了《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欧盟启动了“SPARC”项目,日本也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中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领域。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方案》的编制背景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提出了“5432”思路,即五个发展方向、四个创新模式、三个应用场景和两个协同途径,全面覆盖了机器人产业的各个环节。

1. 发展方向
  • 医疗健康机器人:包括骨科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特种机器人:如警用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等,满足特殊领域的应用需求。
  • 协作机器人:涵盖大负载机器人、视觉识别机器人等,增强协作效率。
  • 仓储物流机器人:包括拣选机器人、复合机器人、智能仓储技术等,提高物流效率。
  • 关键零部件:如高性能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等,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2. 创新模式
  • 产学研用创新模式: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 央地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地方企业与本市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 创新创业孵化模式:举办机器人创业大赛,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 跨界融合创新模式:鼓励传统企业开展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动软件企业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3. 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推广工业机器人和仓储物流机器人,支持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
  • 服务民生领域:推广医疗健康机器人,支持机器人应用场景的示范项目。
  • 公共安全领域:推进警用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的示范应用。
4. 协同途径
  •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在重点区域布局机器人产业,推动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商的发展。
  •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

三、《方案》的落实策略

为了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工作:

  • 统筹组织保障:由市经信局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 引进和培育产业人才:通过培训和引进,提升产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预期目标

《方案》的目标是在2022年前,使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3个以上的协同创新平台,培育2至3家国际领先的企业和10家国内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重要影响力。

通过上述措施,北京市有望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撒靓瑶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北京市机器人举动解读创新产业方案发展2022201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