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6月,腾讯新闻推出了一部名为《明天之前》的纪录片,共四集,第一集名为《机器人伴侣》。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几个使用机器人伴侣的人的故事,其中一人称自己的机器人伴侣为“妻子”,并向亲朋好友介绍。
纪录片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戴维·拉维预测,到2050年,会有人与机器人结婚。曾宝仪进一步追问,是否相信人会爱上机器人。这位专家肯定地表示,他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将成为常态。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一家名为Abyss Creations的公司,正在批量生产“机器人伴侣”。其中一款名为亨利的机器人,外表英俊,温文尔雅。你期待拥有这样的机器人伴侣吗?
2018年,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全国结婚率持续下降,而离婚率则逐年上升。这让人联想到了日本的单身文化。据统计,日本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单身家庭,这一比例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40%左右。
因此,很多人在现实中没有真实的伴侣。尽管有些人选择了单身,但他们的某些需求并不会消失,比如生理需求、陪伴需求和精神交流的需求。
纪录片中有一位名叫戴夫的黑人小哥,他的机器人伴侣名叫谢朵奈。他们甚至戴上了结婚戒指,上面写着“天然之爱永远”。尽管多次约会并不顺利,但他们最终相爱了。戴夫说:“她现在完全属于我了。”他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谢朵奈,提升他们之间的关系。
即使没有结婚,人们仍然受到性需求的影响。机器人伴侣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戴夫为谢朵奈设定了完美的背景故事,结合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他说:“我可以活在我构建的世界里。”
有人认为,机器人伴侣的主要功能是做家务和辅导孩子作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考虑拥有一个机器人伴侣。
2013年上映的电影《Her》中,男主角西奥多与机器人萨曼莎恋爱。萨曼莎几乎满足了西奥多的所有需求,包括情感交流、家务管理等。然而,最后萨曼莎“出轨”了,她同时与几千人交往。西奥多最终与萨曼莎分手。
一位朋友表达了对完美机器人伴侣的渴望,但她也意识到这种愿望高不可攀。对于一些孤独的老人来说,机器人伴侣可以提供一定的陪伴,但在很大程度上,机器人伴侣满足的只是人们对伴侣的陪伴需求和生理需求。
机器人伴侣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镜子,反映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以及对爱的渴望。认清这些需求,才是机器人伴侣存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