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走进一家餐厅,迎接你的是机器人,引导你入座的是机器人,为你炒菜的是机器人,送餐的是机器人,清理餐具的是机器人,擦拭桌子的是机器人,洗碗的是机器人,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全部都是机器人。
餐厅内偶尔可以看到一两个人类,但他们主要是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机器人,而不是直接服务顾客。
这就是理想中真正的机器人餐厅。
为了深入了解机器人火锅餐厅的真实情况,餐宝典的小分队前往位于广东佛山碧桂园总部的机器人火锅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据悉,这家火锅餐厅是由碧桂园投资研发的,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机器人火锅餐厅之一,开业时间甚至比海底捞的智慧餐厅还要早。
整个餐厅占地700平方米,前厅约200平方米,设有130多个座位。平日里,服务人员只有4名,即使在周末高峰时段也只有10人左右。
餐厅内部设计充满科技感,没有传统火锅店的元素。每个座位都配备独立的小火锅,而且还有几间包厢供客人使用。
我们在一个工作日的中午来到这里,发现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享受到了非常周到的服务体验。
在餐厅内,我们见到了迎宾机器人、送菜机器人、送饮料机器人,据说还有一个收碗机器人,但由于用户体验不佳,目前已被送回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
这里仅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没有纸质菜单。点餐后,菜品会通过传送带自动送到顾客面前,无需服务员手动配送。主食和饮料则由专门的送餐机器人送达。
就口感而言,味道相当不错,不逊于其他知名火锅店。这可能与火锅本身的高度标准化有关。
总的来说,这次探访令人满意。尽管距离理想的机器人火锅餐厅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可以看到未来智能餐厅的雏形。
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迅速增长,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器人将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当前,许多家电巨头、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兴创业公司纷纷投身机器人产业,甚至像碧桂园这样的房地产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成立专门的机器人公司。
根据《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4.1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6.8亿美元,其中包括57.3亿美元的工业机器人和22亿美元的服务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服务机器人能够在个人、家庭及专业领域中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清洁、维护、运输、探测、安保、救援、监护等工作,逐渐成为人类理想的伙伴。
预计到2021年,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型应用场景的迅速发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机器人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餐饮行业,机器人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8年,中国餐饮行业的总收入达到4271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持续上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9%,成为推动内需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餐饮市场的整体连锁化率仅为5%,远低于美国的30%。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升级,中国的餐饮行业正在向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餐饮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中国餐饮业的品牌化和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整体而言,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不断提高。调研数据显示,连锁化发展最快的企业一年内新增直营店最多可达270家,加盟店最多可达272家,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餐饮行业的连锁化发展离不开系统的支持和技术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连锁化本质上就是标准化。尽管过去中餐标准化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大多数领域,标准化将是未来的趋势,尤其在小吃、快餐、团餐、茶饮、甜品、烘焙等领域更是如此。
既然要实现连锁化,就必须标准化;既然可以标准化,那么机器人就有了施展的空间。
目前,我们看到机器人在餐饮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洗碗机器人以及迎宾机器人等。
迎宾机器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如银行、商场、机场等。但目前的迎宾机器人大多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是作为一种噱头存在,实用性较差。
炒菜机器人在餐饮行业较为常见,许多公司在展会上展出过这类机器人。不过,这些机器人更像是一个自动化设备,而非真正的“机器人”。事先准备好食材和调料,放入机器,即可等待成品出炉。现阶段,炒菜机器人更适合应用于大型食堂等场所,可以节省人力,保证口味的统一。
送餐机器人在许多火锅店都能见到。通常情况下,这些机器人会在餐厅内预先设定好路线,然后按照既定路径配送菜品,到达桌前再由服务员配合完成。碧桂园火锅餐厅内的传送机器人也属于此类。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在积极研发洗碗机器人,以节省人力。
今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一份关于2019年第三季度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的排行榜。这份榜单基于全国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失业服务机构填报的数据,对短缺职业进行了统计。榜单显示,营销员、收银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保洁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车工、焊工、装卸搬运工等职业位列前十。
在这些短缺职业中,与餐饮相关的职业包括:收银员、餐厅服务员、中式烹饪师、西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米面主食制造工等。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2018年中国餐饮行业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为3881元,最低仅为2100元。这个数据主要统计的是大型餐饮企业的薪资水平,但若考虑到更多的小型餐饮店,实际薪资可能会更低。
长时间的工作加上较低的薪酬,导致餐饮行业员工频繁跳槽,人员流动性大,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那么,在餐饮行业中,哪些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呢?
首先,所有收银员都将被完全替代。 目前,许多餐饮企业已采用扫码点餐,无论正餐还是快餐,都不再需要收银员,这一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我们预测未来收银员将被彻底取代,这一岗位将会消失。
其次,80%的餐厅服务员将被替代。 在我们参观的碧桂园火锅餐厅中,服务员被称为机器人训练师或调试员。大多数人去餐厅的主要目的是享受美食或社交,而非单纯享受服务。既然不是为了享受服务,那么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
未来,绝大多数的服务员将被机器人替代,而剩下的少数服务员(可以称为机器人调试员或训练师)主要职责将是监督和管理这些服务机器人,并处理机器人无法解决的一些突发状况。许多单调、危险且重复性强且可以标准化的任务都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完成。
最后,50%的厨师(包括西式面点师、中式烹饪师、米面主食制造工等)将被替代。 除了部分高端餐厅、个性化餐厅以及对口味要求较高的餐厅外,其他可以标准化的餐饮品类,厨师基本会被替代。不被替代的厨师,要么是高端厨师,要么是低端厨师。对于中间层,尤其是那些需要在全国甚至全球扩张的企业,基本上可以不再依赖厨师。
既然这些岗位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那么未来的餐厅将需要管理者和应急处理者。
机器人的普及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产品品质和口味的统一,同时提供一致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们不会抱怨工资待遇,也不用担心健康问题,更不会抱怨工作时间长。
在此次碧桂园机器人火锅餐厅的探访过程中,我们不仅体验了机器人火锅餐厅,还见识了机器人煲仔饭餐厅(看起来就像一个集装箱)以及机器人快餐店。在机器人快餐店内,我们看到了煎炸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饮品机器人。
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地方所需的服务员数量大大减少。例如,煲仔饭机器人餐厅只需要一个服务员,就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除了煲仔饭、快餐和饮品等品类,凡是能够数据化和标准化的,机器人都将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