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主刀、裸眼3D视觉下的全腔镜“无管化”胸段气管重建手术,成功救治了一名恶性气管肿瘤患者。
43岁的邹先生是一名外科医生。三周前,他出现了反复咳嗽,并伴有咳血症状,气促和气喘情况也日益严重。邹先生立即进行了全面检查,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但在最初的胸片检查中未见异常。直到加强CT检查才发现了他胸段主气管内有一个接近2厘米的肿瘤。
作为一名医疗专业人士,邹先生深知自己病情的复杂性和手术的难度。他早听说过广医一院何建行教授首创的“无管”手术方法。抱着一线希望,邹先生于4月7日前往求助。何建行仔细查看了他的各项检查报告,并考虑到病情危急,立即将他收治住院,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和病例讨论。
“成年人的主气管直径大约只有2厘米,患者的肿瘤几乎完全堵塞了气管,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导致窒息。”何建行团队成员、广医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表示,邹先生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尽快手术切除肿瘤,然后进行气管重建。然而,由于气管周围有食管、上腔静脉等重要组织,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手术难度极大。
传统的气管肿瘤切除手术通常采用大切口开放式手术,但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此外,全球能够开展腔镜胸段气管外科手术的医疗机构并不多,而且在手术过程中为了保持患者呼吸平稳,需要中断手术并反复进行气管插管,这不仅增加了气管损伤的风险,还可能造成肿瘤细胞的剥离和扩散,延长手术时间,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经过全面评估,何建行团队为邹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精准诊疗方案。除了采用“无管”技术外,他们还建议使用更先进的方法——利用达芬奇机器人作为主刀医生完成此次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气管重建手术。这一方案得到了邹先生及其家人的同意。
尽管机器人手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利用机器人进行“无管化”全腔镜气管外科手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属罕见。广医一院引进的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拥有四个机械臂,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微创,何建行决定只使用其中三个机械臂,通过三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作为手术入口。
在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下,何建行操作达芬奇机器人主刀,在裸眼3D视野下顺利完成手术,填补了现代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