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窗口常常让人感到不太愉快,尤其是对于那些天生害怕抽血的人。此外,实习护士的操作有时也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采血穿刺不仅需要近距离接触病人,还可能面临感染风险,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他们必须穿着多层防护服,导致穿刺成功率和精确度大幅下降。对于某些特殊体质或重症患者,例如烧伤或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血管位置,这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总体而言,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采血过程都存在不少问题。幸运的是,智能采血机器人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可以将护士从频繁而复杂的采血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采血自动化。
近期,36氪报道了一家致力于研发辅助穿刺机器人的企业——“磅客策”。该公司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技术研究院支持,已经成功研发出便携式采血机器人原型,该设备具备小型化、半自动和便于携带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发了全自动采血穿刺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成了采血穿刺和一次性耗材管理模块,能够实现整个采血过程的自动化。
“磅客策”的首席执行官谢雷表示,未来他们计划将全自动采血穿刺机器人与采血后样本的分类化验模块相结合,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为医院提供从采血到诊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了确保机器人的高效、安全和准确,“磅客策”采用了最新的AI超声引导技术。
据“磅客策”的CTO张兆东介绍,他们的产品融合了多种创新技术: 1. 利用红外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区分和定位血管; 2. 结合3D图像定位技术,快速计算出最佳穿刺路径,并辅以超声定位技术,弥补某些情况下红外无法识别的信息; 3. 使用超声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断面图像探测血管的具体位置。
为了保证安全,“磅客策”团队还应用了穿刺力反馈控制技术,并结合穿刺针的人类操作模拟计算、AI识别重建配置和视觉图像融合导航技术,以辅助穿刺过程。为了配合从采血到诊断的全流程,“磅客策”还在系统中引入了云计算技术。
谢雷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该机器人不仅能实现无接触自动采血,还可以通过穿刺方式采集其他体液或组织样本,用于检验。
谈及未来的商业前景,谢雷认为,从需求角度来看,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和药物临床试验中心都有大量采血需求。据估计,2018年全国真空采血管的产量和销量接近50亿支,年增长率超过15%,这意味着采血市场潜力巨大。
谢雷预计,随着技术进步和医院认知提升,采血机器人将逐渐普及,并可能应用于体液样本采集,尤其是在液体活检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根据测算,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不同级别的医院大约需要采购2500台左右的采血机器人,按照每台40万元的价格计算,市场总规模约为10亿元人民币。
“磅客策”也考虑了不同的销售渠道和收费模式,包括承包检验科、销售或租赁全自动采血穿刺机器人、分期付款或收益分成等。但谢雷强调,最初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三甲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检验科,因为这些地方对医护人员的安全和防止交叉感染的需求更为迫切。突发的疫情可能会加速医院发热门诊的隔离化建设,为采血机器人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磅客策”的全自动采血穿刺机器人已经完成了300多例样本采集,其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验证。谢雷预测,公司将在两年半内完成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的申请。
从供给角度来看,目前采血穿刺机器人的研发日益受到关注,除了“磅客策”,还有其他多家公司参与其中,如Veebot、迈纳士和京东方等。然而,目前只有迈纳士一家获得了注册证,采血穿刺机器人的整体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谢雷认为,随着医疗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发展,采血穿刺机器人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将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最后,介绍一下核心团队成员。“磅客策”的CEO谢雷拥有浙江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学位,有十年的医疗产品研发和管理经验,并曾创立上海施必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CTO张兆东则有超过十年的机器人产品研发经验,曾任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服务机器人事业部研发总监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项目经理王博拥有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从事机器人软硬件开发八年,曾任职于国内知名医疗机器人公司,并参与手术机器人的开发。项目图像组负责人范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专注于前沿视觉开发,主要研究医学图像分割和去噪,具备CT/MRI/超声图像二次开发经验。项目机器人运动控制组负责人倪航同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专注于多轴空间柔性控制,专注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轨迹规划和视觉伺服。
据悉,“磅客策”正在积极进行融资,以推动产品的升级和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