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能是生长出来的
探讨人类社会时,首要的任务是理解生命,否则讨论都是空洞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碳氢化合物。即使研究一辈子物理化学,也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在于信息,只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奥秘。
生命是在特定时空边界条件下,基于随机性和有限记忆的信息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波动和变化的平衡状态。生命的核心要素包括: - 生命必须包含“真随机”的成分。没有“真随机”,再复杂的系统也只是机械。 - 生命必须是有限的,必须存在于某种外部环境中。否则,它就会变成超自然的存在。 - 对于生命的判断是客观的,取决于所选取的边界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将非生命转化为生命,反之亦然。 - 本质上,任何客观存在的信息系统都可以视为生命,而任何主观认知中的信息系统则不属于生命。因为人们无法从客观上实现真正的随机性,因此自身也属于有限的信息系统。
生命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能恰当地理解和表达“随意”,否则就只是一个僵硬的数据集合。例如,《真随机与逻辑的关系》这本书探讨了如何恰当地理解和表达随意,这是生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你在餐馆点餐时告诉机器人服务员:“随便!”如果它端上一盘螺丝钉,你肯定会认为它很愚蠢。但实际上,螺丝钉并不是人应该吃的东西,这表明随意是有上下文限制的。所谓的智能,是指能够利用大量隐含信息,恰当地表达随意。这种确定性任务虽然复杂,但本质上只是简单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当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随意”的含义时,说明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
在系统退化过程中,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与“外部”的关系,二是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前者决定了系统能否形成独立的个体,后者决定了系统如何组织。独立个体需要明确与外部环境的分界,这种分界更多体现在信息层面,类似于特殊的终止符。这样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多维分层的信息系统,从而产生基本的功能行为。
在这之中,“记忆”和“反馈”也起到重要作用。“反馈”是变化的来源,源于无序的随机性。可以说,生命的随机性是接近“上帝之手”的唯一方式。而“记忆”则是信息系统的惯性表现,它影响着系统的行为规则。人脑与计算机的区别在于,人脑依靠规则而非精确的数据存储来记忆事物。这样的信息系统能在外部作用和内在驱动下进化出高级智能。
目前,数学仿真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一群数字生物,并通过不断训练使其形成群体行为习惯。生命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反馈放大功能的“滤波器”,它在外部刺激和随机变化的影响下,不断维护自身的存在。生命是一种观念,灵魂是一种态度,你相信它存在,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