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深化实施人才强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内蒙古成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他们在推动自治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内蒙古》栏目推出《“青创”观察》专栏,带您深入了解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领域的创新故事。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一些无法说话的患者能够利用大脑的活动来控制电脑和电动轮椅,这正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董朝轶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之一。
董朝轶团队在2016年至2018年间,借助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实现了从大脑采集信号,经过处理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信号,最终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他们开发的脑控轮椅系统,能够识别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想象指令,帮助运动障碍患者实现自主移动。
[图片]
服务型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可以根据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功能。董朝轶教授带领的团队与内蒙古大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了基于磁导航方式的“奇瑞汽车焊卸车间智能物流运送系统”。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移动机器人,使得鄂尔多斯奇瑞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焊接零件智能搬运的汽车厂,显著提升了工厂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董朝轶团队还研发了激光导航智能移动机器人,该机器人具备自动避障、定点校正、自动充电等功能,适用于大规模无人运输和巡检任务。
近年来,董朝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科研课题中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新理念和技术。他指导的学生在多个比赛中获奖,包括“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内蒙古工业大学‘创造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等。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董朝轶注重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同时也在学生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图片]
董朝轶,男,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哲学博士(Ph.D.,控制与机器人专业)。现任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他曾入选第十一批“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第五批“草原英才”工程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学术骨干”。
目前,董朝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自治区乃至国家的工业智能化升级。
(基础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