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智能制造的进步,老牌科技企业联想也在新技术的浪潮中不断前进。
2021年4月26日,联想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晨星工业机器人的最新宣传片,突显了这款机器人在应用场景和功能开发上的显著提升。晨星工业机器人具备多项任务自主协同的能力,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
晨星工业机器人是联想于去年10月推出的首款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短短半年内,这款机器人在应用场景和功能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单一的喷漆技能扩展到了能够自主协同执行多种任务。视频中展示了七个晨星机器人在同一实验室中协同作业,执行包括异物处理、智能分拣、智能巡检、定位控制、远程操控和精细喷涂等多种任务,充分展示了其出色的多任务自主协同能力。
晨星机器人的优异表现得益于联想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和智能支持。据公开资料,晨星机器人是一款能够帮助用户感知远程环境并与之实时交互的智能化系统。它采用了联想独创的混合轻量级虚拟化引擎,以及智能边缘层中的渐进式模型优化技术、AI任务协同计算技术和终身学习技术等先进技术,具备远程呈现、远程控制和示范学习(3T)能力。晨星AR设备和晨星CV模块的应用,使晨星机器人拥有了智能化的“手”、“脚”、“眼”和“大脑”。
“手”指的是晨星机械臂,它可以模仿工人操作手臂的动作和角度;“脚”赋予了机器人敏捷的移动能力,通过5G和边缘计算,机器人能够自主规划路径并具备避障功能;“眼”是指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基于5G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架构,机器人端的双目平面视频数据可以实时回传,摄像头视角跟随用户视角,确保机器人在远程环境中的精准操作。
“大脑”则是第三代工业机器人的标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从而在未来加工相同工件时准确复制之前的操作路径,大幅提高了车间生产和加工的质量稳定性。有了这个“大脑”,晨星机器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相比传统自动化系统中机械臂需要数周时间进行示教和调试,晨星机器人只需一次自然示教,其机械臂的操作能力就会被保存在边缘侧,之后对于相同规格的任务,机器人可以自主执行。
此外,晨星机器人还具有较低的综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重量轻、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合替代人工在流水线、工作空间受限、危险或辐射等环境中作业,降低人工作业的风险。
据了解,近年来联想致力于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全面覆盖“端-边-云-网-智”全要素的新IT服务供应商。在“新IT”中的智能物联网领域,联想不仅率先发布了5G PC,还自主研发了5G晨星AR眼镜和晨星工业机器人等终端设备。
目前,晨星机器人已经成功应用于国产C919中型客机的喷漆工作。随着晨星机器人的不断升级,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无论是组装生产线、喷涂车间、电力巡检作业,还是在核电站放射性实验或操作的热室内进行核废料搬运和处理,晨星机器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