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中国底牌
作者头像
  • 时代周报
  • 2021-07-01 14:08:34 1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转折点

最近,一则消息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圈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媒体报道,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发那科、ABB、安川电机和库卡机器人,在2020财年的年报中均显示利润大幅下滑。然而,这些公司在华销售额却持续增长,甚至将中国市场单独列出,显示出中国市场对其业务的重要性。

库卡机器人已被美的收购,成为中资控股企业。尽管其海外业务有所萎缩,但中国市场仍是其重要增长点。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建成后,每年将新增近1.5万台机器人产能,全部在中国市场销售。

因此,很多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已成为这些传统机器人制造商的“救命稻草”。

“我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一位参与中国首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焊接机器人研发的工程师陈宇说。他认为,这十年来,中国工程师们不断攻克难关,取得了显著进展。2019年,纯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突破30%,预计2021年将达到40%。

“十多年前,我们自主研发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时,处境十分艰难。”陈宇回忆道。当时,中国工程师们希望通过集成海外技术快速实现工业化,但现实给他们重重一击。外国公司不愿与中国企业合作,连基本的技术支持都不提供。此外,当时工业机器人销售主要以零部件形式出售,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得不额外支付高昂的安装和调试费用。

面对困境,一些工程师决定自己干。2007年,一家名为埃夫特智能的小公司悄然成立。起初,公司只有十几人,缺乏资金和核心技术,但他们决心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在哈工大的支持下,他们开始系统学习机器人工程学,最终于2011年成功推出了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线。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总量的40%,超过北美、日本和韩国的总和。2021年4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达30178台,同比增长43%。预计到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突破27万台。

尽管中国工业自动化程度仍低于发达国家,但市场潜力巨大。根据机器人运用密度标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目前为140台/万人,远低于美国(217台/万人)、德国(338台/万人)和日本(327台/万人)。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应达到150台/万人以上。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建立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400家。

以埃夫特智能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2018年,新时达成为首家累计出厂过万台国产机器人的厂商,累计出货量位居国产厂商首位。今年5月,新时达举行了2万台工业机器人下线的庆祝仪式,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这一目标的机器人企业。

埃斯顿在最新市场排名中跻身全球前十,有望在2025年位列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埃斯顿通过不断融资、并购和扩张,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目前80%的核心零部件已实现自主化。

尽管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华业绩却显著下滑。发那科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20.03%,净利润同比下降51.78%。其他三家巨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现在购买国产机器人比进口的要便宜得多。”江苏一家机械制造厂总经理张立伟表示,国产机器人不仅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陈宇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将逐渐改变市场格局,形成买方市场。未来,随着更多国产企业加入,工业机器人市场将逐渐被中国制造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盾构机和工程机械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旦细分市场被中国企业占据主导,国外企业将面临巨大挑战。如今,轮到工业机器人了。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时代周报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底牌中国机器人工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