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在禁烟区吸烟或在人行道上骑行个人代步工具时,你可能会遇到正在巡逻的多功能机器人,而非执法人员。新加坡内政科技局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开发的多功能巡逻机器人将在未来三周于人流量较大的大巴窑中心进行试运行。
名为Xavier的两台机器人将在人流高峰期,按照预设路线巡逻,最高时速约每小时五公里,续航时间可达四五个小时。机器人配备了视像分析程序,一旦发现有人在禁烟区内吸烟、非法售卖商品、违规停放自行车、超过五人聚集,或在人行道上使用电动个人代步工具和电单车,便会立即向中央指挥与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机器人还会发出警报,用预录的英语语音提示公众停止违规行为。
此次机器人巡逻计划由内政科技局、国家环境局、陆路交通管理局、新加坡食品局及建屋发展局联合实施,旨在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巡逻机器人首次入驻公共住宅区,选择大巴窑中心作为试点,不仅因为这里人流量大,也是由于该地区存在较多的违规行为。
内政科技局自动化和无人系统专业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强表示,此次为期三周的测试主要目的是提升公众对违法行为的认知,而非直接进行执法。此外,他们还将收集实际操作数据,优化巡逻机器人的效能,并评估其在不同部门中的应用价值。
记者在观察中发现,机器人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每当检测到违规行为,相应的提示音便随即响起。尽管机器人不具备当场开具罚单的能力,且移动速度相对较慢,但钟伟强指出,如有需要,会将机器人记录的数据和影像资料提交给相关执法机构进一步处理。
居住在大巴窑的陈佳雯(31岁,行政助理)认为,机器人提醒人们遵守规则的做法值得肯定,与人类执法人员相比,公众更不容易与其发生争执。然而,她也提到,机器人播报的声音显得有些机械,如果能采用更加自然的人声,效果可能会更好。
Xavier机器人还装备了传感器和安全设备,能够自主导航,避免固定障碍物、行人及车辆。交互式显示屏使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机器人的位置、电池状况及通信状态,并通过4G、5G或无线网状网络操控多个机器人。
机器人安装有摄像头,为控制中心提供360度全景视频直播,并利用红外线、LED照明及低光摄像机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捕捉图像和视频。这些画面经过内政科技局自主研发的AI视像分析系统处理,帮助执法人员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并在必要时调配更多资源进行干预。
互动显示屏还允许工作人员通过双向对讲机或预录音频远程处理突发状况。这款机器人与内政科技局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联合研发的多用途全地形自主机器人MATAR非常相似。MATAR已被警察部队部署为巡逻机器人,在新加坡国庆庆典、滨海湾跨年活动及妆艺节等场合中支援前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