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或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更注重创始人的行业洞察力。我们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和对机器人技术的全面掌握,开发出全新产品的创始人,而非仅仅对现有机器人进行改装或拼接。这种做法是因为改装或拼接无法有效解决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无法精准满足行业中的特定需求。
4月27日,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黄松延在捷象灵越的融资发布会上指出,AMR领域的创业公司需要具备对行业的深度认知,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他举例说,四大家族设计的工业机器人采用六轴设计,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需求考量,因为六轴设计可以解决空间中的各种问题。
基于此理念,黄松延投资了捷象灵越,一家专注于“新一代叉车AMR”的制造商。捷象灵越近期完成了近亿元的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天使轮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联想之星和创新工场共同投资;Pre-A轮则由线性资本和挑战者资本共同投资,红杉种子基金和联想之星跟投。
捷象灵越的新一代叉车AMR旨在重新定义叉车的功能,使其更加符合无人操作的需求。例如,这类无人叉车不再以人工操作为中心,而是以货物为核心,使货物能够自主移动,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传统的无人叉车通常是在人工叉车的基础上加装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化。然而,这种设计最初是为了满足人工操作的需求,因此存在诸多不足。如果直接进行改装,这些不足反而会被放大。例如,人工叉车在满载情况下存在视觉盲区,这增加了安全隐患。此外,人工叉车的转弯半径较大,灵活性较差。捷象灵越认为,应该从底层重新思考叉车的设计,彻底改变其形态。
捷象灵越3.0版本的叉车AMR的目标是提升四大关键维度:消除盲区、提高灵活性、增强安全性、提升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改进的前提是以无人叉车为基础进行设计。
捷象灵越CEO吕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智慧物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和用工荒现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自动化解决方案。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26亿元,同比增长64%。尽管如此,无人叉车在整个行业的市场渗透率仍然不足1%。
吕峰认为,物流供应链是生产制造的生命线。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约30%,并且随着疫情的影响,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需求日益增加。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重塑物流环节的趋势正在推动物流自动化的发展。他认为,行业拐点已经到来,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自动化解决方案来缓解用工荒,确保经济要素的顺畅流通。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任博冰在分享其选项目的标准时提到,他们首先会对前沿技术进行预判,特别是那些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技术。捷象灵越正是在2018年之前就预见到了AI机器人在物流自动化领域的巨大潜力,并开始寻找具体的产品方向。
任博冰还强调,在选择创业团队时,他们会寻找有潜力的优秀CEO,并帮助他们克服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智慧物流在新冠疫情期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物流运输行业急需借助AI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智慧化运营,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