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高莘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斌】
智能家居本应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然而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人却感到困扰。过多的应用程序和复杂的操作流程使得智能家居设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爸爸!灯没开!”“谷歌又不拉窗帘了!”这样的对话频繁出现。尽管智能家居设备已经普及,但用户体验仍有待提升。
美国通信服务平台“Plume”公司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智能家居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每户家庭的平均联网设备数量达到17.1,同比增长10%。中国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1万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实际体验如何?
赵女士居住在北京,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手机里安装了多个智能家居App,用于控制家庭和公司的设备。这些App主要用于远程控制和查看设备状态,但也存在占用大量手机内存的问题。未来,赵女士希望有一个能够兼容多种品牌设备的平台。
克劳锐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年轻人愿意使用智能家居产品,其中46.3%的人表示愿意积极采用。疫情期间,人们更关注家居健康,推动了包括洗地机在内的智能家电的热销。
TCL实业控股首席技术官孙力指出,物联网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连接问题。从蓝牙到Wi-Fi、窄带物联网、4G、5G等多种连接技术,需要根据不同场景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其次,设备的数据上云至关重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过来改善产品体验。此外,设备与人的交互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手机App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魅族lipro事业部总裁张冬慧解释说,智能家居App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早期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各品牌各自为战,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这导致了App数量激增。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国际组织连接标准联盟(CSA)推出的Matter 1.0标准有望解决这一问题。Matter标准的推出,不仅有助于品牌拓展海外市场,也能进一步推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
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隐私和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福布斯》杂志指出,许多物联网环境未能充分保护用户数据。德勤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认为物联网设备在数据收集和行为监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美的集团智能家居事业群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获得权威机构颁发的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可以有效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还需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标准,并进行相应的备案和认证。
智能家居品牌欧瑞博副总裁谭荣港指出,智能家居领域对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的要求高于互联网。目前,中国已出台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涵盖了物联网智能家居领域。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并在公安部进行系统备案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