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智能手机行业近几年的低迷状态,智能穿戴设备行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在过去的十年间,从新技术的萌芽到被资本热捧,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在2021年借助“元宇宙”的东风,实现了更快的发展。
最近,全球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报告。报告显示,腕上穿戴设备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出货量显著增长,而且产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大。该季度全球此类设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9.9%,达到了1.384亿台。其中,耳机类产品(包括TWS真无线耳机)的出货量更是增长了26.5%。
在智能穿戴行业中,华为的成绩尤其引人注目,尽管它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在芯片短缺的问题上。根据IDC的报告,华为在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的出货量在2021年第三季度与苹果并列全球第一。这是华为继2020年第二季度后,再次在全球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登顶。华为取得这一成绩,既与其自身快速增长有关,也与苹果Apple Watch出货量大幅下降有关。
尽管Apple Watch的出货量下降了35.5%,但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整体出货量依然遥遥领先,位居首位。2021年第三季度,苹果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3980万台,市场占比28.8%,这得益于AirPods系列真无线耳机的热销。
智能穿戴设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5年,带有计算器功能的手表Pulsar Calculator Watch被认为是首款被大众消费的智能穿戴设备。进入21世纪,智能穿戴设备经历了多次革新,尤其是在2012年Google发布Google Glass项目后,智能穿戴设备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2014年,小米手环以79元的价格颠覆市场,凭借超百万的销量一举成为头部玩家。同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表Apple Watch,随后推出的AirPods也帮助苹果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最大赢家。
与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手环相比,智能眼镜和智能头显在消费者市场的进展较为缓慢。VR/AR头显更多地面向重度游戏和观影用户,而智能眼镜则更多地结合了智能耳机的功能,成为智能手机的辅助设备。
2012年是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Google Glass和Pebble智能手表的问世吸引了全世界科技爱好者的目光。2014年,小米手环的推出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此后,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加入智能穿戴设备的竞争行列,包括三星、摩托罗拉、LG、微软、苹果等国际巨头,以及华为、小米等国内品牌。
2021年,随着Facebook更名为Meta并进军元宇宙,VR/AR设备及相关应用重新变得火热。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应用,尤其是游戏领域,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在与“元宇宙”挂钩。智能穿戴设备也因此重新受到市场的关注。
根据沙利文的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65.2亿元。得益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得以快速发展。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13.7亿元。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中游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以及下游的应用领域。上游参与者主要包括智能硬件供应商和软件系统服务商,他们提供了智能穿戴设备所需的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持。中游参与者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和电子科技企业。下游应用领域不仅限于游戏,还包括医疗、教育、体育和军事等多个领域。
其中,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尤为值得关注。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健康监测数据,帮助用户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中国慢性病人群数量庞大且呈年轻化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居民的健康观念逐渐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监测。因此,医疗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的供需缺口。
除了医疗健康领域,儿童智能手环等设备也已广泛应用。这类设备具备GPS定位、安全区域预警、远程监护等功能,帮助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与健康。
总的来看,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虽然元宇宙的概念在今年十分火热,但目前离我们还很遥远。相比之下,医疗、儿童监护等领域的智能穿戴设备应用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结合IDC在12月份发布的报告,以及智能穿戴市场在2021年的最新动态,整个市场目前有三个主要发展趋势:
第一,尽管芯片短缺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从整体数据来看,智能穿戴市场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增长了9.9%,达到近1.4亿台。
第二,可听戴设备和腕上穿戴设备是智能穿戴市场的主力军,但后者似乎获得了更多玩家的关注和重视。可听戴设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6.5%,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的60%以上。而腕上可穿戴设备的增速也非常快,目前占据了超过34%的市场份额。
第三,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从追求性价比向追求高端功能过渡。因此,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的苹果、华为和三星展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将有更多应用场景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