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智能家电的普及,我们正逐渐被科技公司的“数字矩阵”所包围。我们对数据的依赖日益增加,渴望获取更精确的健康信息和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力求量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和预见未来。
在这个由“量化生活”主导的消费领域,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千亿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全面的影响。然而,尽管科技巨头推动的“量化之路”带来了许多便捷的生活方式,也有可能带来失控的技术风险。
近年来,许多科幻电影中的智能装备已经走进现实。十年前,詹姆斯·邦德依靠智能手表成功探查机密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是苹果iWatch的常规功能。同样,《碟中谍4》中的智能隐形眼镜也已成为现实。2016年,索尼推出了一款可以拍照的智能隐形眼镜,用户只需眨眼即可拍照。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转动眼球来调节焦距和光圈。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徽章如今也变得触手可及。2014年,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推出了名为Onyx的无线通讯器,与《星际迷航》中的徽章相似,使用者只需将其固定在衣服上,即可在任何地方与外界联系。
科幻电影中的技术正逐步变成现实。可穿戴设备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提升了个人健康水平。智能手表、运动手环、智能眼镜等产品,都在关注我们的健康状况,从心率、血氧、血压到压力、呼吸、睡眠、饮食和运动,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睡眠监测设备已经改变了人们对睡眠的认知。过去需要去医院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现在只需佩戴呼吸睡眠质量监测腕带或一般的运动手环,甚至智能枕头和床垫,就能轻松掌握自己的睡眠状况。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家用睡眠监测设备市场规模已达43.4亿元,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为295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400亿元。
除了睡眠监测,情绪监测设备也在兴起。谷歌眼镜早已学会了监测用户的情绪健康,通过分析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评估情绪。此外,情绪追踪APP也越来越受欢迎,使得情绪可以被量化和预估。
智能衣物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实时监控我们的行为。例如,智能跑鞋可以生成一系列健康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
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还可以作为电子预言家。例如,Oura智能戒指可以通过监测体温、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等指标,提前预估用户感染流感的风险。十多年前,智能内衣就已经能够预测乳腺癌的风险,通过监测体温变化来判断乳房内是否有可疑肿块。
尽管可穿戴设备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引发技术黑镜的问题。数据公司如Acxiom掌握了海量的消费者数据,这些数据被用于精准营销和保险定价,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制定个性化的车险价格,而不是采用固定的价格标准。
最终,我们需要认识到,虽然可穿戴设备带来了个性化服务,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免费的数据提供者,为科技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真正从中受益的,往往是那些掌握大量数据的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