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温不火到炙手可热:语音辨认技术简史
作者头像
  • 杨帅
  • 2019-08-24 15:11:31 1

语音识别技术与产业回顾及未来趋势

导读

语音识别技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直到2009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才显著提高了识别精度。尽管目前语音识别在特定场景下已表现出较高的实用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回顾语音识别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语音识别简介

语音识别,通常称为自动语音识别(ASR),是指将人类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这项技术融合了数学、统计学、声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实现人机自然交互的关键环节。

然而,语音识别在实践中一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技术缺陷和应用场景的限制。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识别精度,特别是在安静环境、标准口音和常见词汇的场景下,识别率已经超过了95%。这使得语音识别技术在很多实际场景中得以广泛应用。

语音识别的技术历程

语音识别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GMM-HMM时代、DNN-HMM时代和端到端时代。

GMM-HMM时代 在70年代,语音识别主要集中在小词汇量和孤立词识别方面。当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基于模板匹配的技术,即提取语音信号的特征并构建参数模板,然后将测试语音与参考模板逐一比较和匹配。这种方法对处理孤立词识别有效,但对大词汇量和连续语音识别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80年代后研究思路转向了基于统计模型(HMM)的技术。

DNN-HMM时代 2006年,Hinton提出深度信念网络(DBN),促进了深度神经网络(DNN)的研究。2009年,微软研究院将DNN应用于语音识别,大大降低了识别错误率。DNN-HMM框架用DNN模型取代了传统的GMM模型,对每个状态进行建模,提高了识别精度。

端到端时代 端到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语音识别架构,不再需要HMM来描述状态内的变化,而是将所有模块统一成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方法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语音识别的技术现状

目前主流的语音识别框架仍然由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器三部分组成。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和端到端技术的发展,声学模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此外,远场语音识别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会议和智能安防等领域。

语音识别的技术趋势

未来,语音识别技术将更加注重远场化和融合化的发展。具体来说,远场语音识别技术需要解决诸如回声消除、噪声下的识别等问题。此外,结合语义理解、多模态感知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语音识别的实用性和智能化水平。

语音识别的产业历程

语音识别产业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是1988年李开复开发的基于HMM的语音识别系统Sphinx。第二个节点是2009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识别精度。第三个节点是Amazon Echo的问世,标志着远场语音交互技术的普及。

语音识别的产业趋势

随着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推广,语音识别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未来,语音识别技术将更多地与物联网(IoT)结合,形成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平台服务商将承担起技术、内容接入和工程细节等方面的重任,推动语音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总结

尽管语音识别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技术和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正向迭代效应,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语音识别技术将与其他技术融合,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得到多位语音识别领域专家的指导,并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献的配图,在此表示感谢。对于文中的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杨帅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炙手可热简史辨认语音从不技术温不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