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在西方,最早的抗疟药物要追溯到印第安人发现的一种树皮。这种树皮最初在南美的印第安部落中作为“祖传秘方”秘密流传,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一旦泄露,整个部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1638年,秘鲁总督辛可(Cinchon)伯爵的妻子安娜·辛可(Ana Cinchon)患上了严重的间日疟。她的印第安侍女卓玛出于好心,在汤药中添加了树皮粉末,却不幸被辛可伯爵误会为下毒行为。卓玛因此遭受拷问,但为了保护部落的秘密,她无法说出真相。幸好,安娜发现了卓玛的失踪,得知实情后立即救下了卓玛。西班牙人随后了解到这种树皮的秘密,并将其带回欧洲,称其为“秘鲁树皮”或“耶酥树皮”。
随后,瑞典科学家林奈塔斯(Linnaeus)研究了这种树,并将其命名为辛可那(Cinchona)。这种树皮后来成为欧洲著名的解热药,其汉译为“金鸡纳”,其霜剂称为“金鸡纳霜”,“奎宁”则来源于印第安语“kinin”,意为“树皮”。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获奖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屠呦呦的父亲曾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她取名,这似乎预示着她日后会与这种植物产生不解之缘。多年后,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打破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零记录”。她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搜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她新的灵感。最终,屠呦呦团队在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1935年出生的日本北里大学教授大村智是一位细心的学者。他通过在日本各地采集土壤样本,分离出了一类名为链霉菌的细菌,并经过一系列提取和改进,最终开发出了阿维菌素。这种化合物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成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
在美国德鲁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继承了大村智的工作。坎贝尔发现并证明了链霉菌在防治家养动物及牲畜寄生虫方面的显著效果。经过改进,链霉菌被转化为一种更有效的化合物——伊维菌素。在人体实验中,科研人员发现伊维菌素对治疗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等寄生虫病有显著疗效。这些寄生虫病主要在全球落后的贫困地区流行,影响了人类几百年,它们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阻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屠呦呦、大村智和威廉·坎贝尔三人的工作改写了人类遭受寄生虫病的历史,他们的革命性治疗方法有望彻底消除这些虫媒传染病,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