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无人机的功能日益成熟,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亲民;然而,九成企业依然依赖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新的增长点……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无人机产业如何突围?3月16日,在南京市浦口高新区举办的“项目提速年”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军民融合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的院士专家提出了建议:无人机产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制造转向服务。深入挖掘行业需求,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才能让无人机产业飞得更高。
无人机产业进入“红海”
如今,无人机已成为家庭娱乐的一部分。无论是户外旅行、展览活动还是婚礼现场,无人机的身影无处不在。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从2015年到2018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从120亿元增长到204亿元。然而,近年来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空间有限,应用场景单一,多局限于航拍或遥控玩具。此外,消费者的兴趣逐渐消退,政策法规对无人机的监管也日趋严格,这些因素限制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发展。
虽然市场增速放缓,但国内无人机产业却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据统计,我国现有超过1200家无人机生产和研发企业,其中九成依靠零部件组装。无人机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从最初的数千至上万元,如今中低端机型只需不到千元。无人机产业几乎成了一个“零门槛”的市场,许多国内公司将无人机生产制造“玩具化”,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有企业透露,在中低端市场,无人机的净利润不足百元。
无人机产业未来还有潜力吗?发展方向在哪里?在军民融合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上,这些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
竞争重心从制造转向服务
“无人机是网络环境下的空中移动智能体,甚至可以视为‘会飞的手机’。”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樊邦奎给出了新的定义。他认为,无人机的远程控制、管理等功能必须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尤其是在未来民用领域5G通信的环境下,无人机群可以构建低空物联网。无人机的运行空间将被数字化,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无人机的飞行后台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规划飞行路径、感知周围环境、识别目标属性并与人交互。基于此,樊邦奎认为,未来无人机产业的重点不再是制造环节,而是基于应用场景的服务领域。当前的任务是深入挖掘行业需求,推动无人机与各行各业的融合。
率先转型的无人机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上个月,666架无人机飞临南京河西上空,组成各种图案,为青奥艺术灯会助阵,吸引了全球目光。“一次小型无人机灯光秀服务的报价约为200万元。”技术提供商、亿航无人机的现场执行总监余威表示,近年来,无人机编队表演逐渐兴起。亿航从单一销售无人机转向提供无人机表演服务,这项业务的发展超出了预期,短短一年内改变了消费级无人机制造不盈利的局面。如今,无人机表演订单源源不断,找到了新的商业机会。
在业界专家看来,未来智能无人机产业的“蓝海”将是多元应用场景,包括农业植保、物流运输、遥感、娱乐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例如,预计到2030年,航空运输中15%的货物将采用无人机运输,创造的产值有望超过万亿元。目前,Google、小米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布局无人机应用。顺丰快递公司则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采购5000架载重1至3吨的无人机用于干线物流。
“智能无人机依然是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樊邦奎表示,“无人机+服务”将带来多个万亿级的市场机会。未来的无人机将像手机一样普及,每家每户都有机器人,每个人都能拥有无人机。
精准聚焦助力“飞得更高”
“军民融合带来的新技术将首次应用于民用领域,拓展更多全新的应用场景。”南京长空科技公司总经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裴锦华表示,他们刚落户浦口高新区,研发的锐鹰系列无人机部分功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性价比高,可用于环保监测、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多个民用领域。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该公司获得了数亿元的意向订单。
成立于2015年的拓攻机器人凭借贴近农田的精准飞行控制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其产品在无人机植保市场的占有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无人机行业未来一定会走向专业化细分。”拓攻机器人创始人张羽坚信,专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能取得成功。
依托高校科研和技术人才优势,南京成为江苏省重点支持的无人机企业聚集区之一。相比消费级无人机企业集聚的深圳,南京的无人机产业如何突围?浦口高新区的主要负责人介绍,随着长空科技的入驻,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将集聚园区。目前相关部门已批准在南京江北老山北侧设立110平方公里的无人机临时试飞空域。下一步,将重点支持长空科技建设无人机试飞基地和飞行服务中心,为社会和行业提供各类无人机产品的试验检测、技术鉴定、培训服务、飞行服务、示范应用及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
“通过精准细分领域的聚焦和科技创新的优势,南京的无人机产业将飞得更高。”樊邦奎表示,南京江北地区已集聚一批无人机研发单位和应用产业,未来有望成为中国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