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源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作为我国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界的权威,他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58年10月1日,经过300天的努力,文传源带领北航师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这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也是北航师生为祖国国庆献上的珍贵礼物。
今年10月1日,文传源教授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文传源于1952年从华北大学工学院调入北京航空学院。1957年,他提出了为祖国研制无人机的大胆设想。尽管面临“一无材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困难,文传源和他的团队依然开始了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的草拟工作。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了无人机研制指挥部,正式启动科研攻关,目标是在当年国庆节前实现首飞。
当时,无人机需要研制十二个大系统,研究团队也被分为十二个小组。作为总指挥,文传源注重科学管理,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措施,通过多种手段推动项目进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大量试飞是必不可少的。有一次,无人驾驶模式下的飞机突然偏离了预定航线,团队紧急切换到有人驾驶模式,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试飞过程中,团队还需要不断测量各种参数,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地工作。经过数百次测试,无人机的各项性能终于得到了保障。1958年9月,所有系统均研制完成,并进行了装机调试。同年10月1日,“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成功,北航师生以此向国庆献礼。
此后,团队又进行了五个月的试飞、调整和修正,最终在1959年2月完成了验收试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文传源不仅是北航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的带头人,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带领学科师生自给自足地建立了高水平博士生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在他的领导下,北航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在1992年12月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多位院士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
文传源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同样关心学生的生活。他曾多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甚至在他们生病时亲自照顾。他还捐出自己的奖金,设立了奖助学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即使在退休多年后,文传源仍然心系教育和科研。他继续关注现代飞行控制领域的发展,并致力于构建“相似理论”体系。他还积极参与综合系统论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
90多岁时,他仍在搜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资料,希望撰写一部专著。去年,在“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纪念大会上,百岁的文传源依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在宇宙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传源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慈祥的老师。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北航学子,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部分内容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